中國經濟“增長和去杠桿哪個更優先”的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10月17日,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在闡述我國經濟增長和去杠桿之間的關系時表示,在當前經濟運行背景下,不能把去杠桿和穩增長對立起來看,“目前我國去杠桿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沒有對經濟產生明顯的緊縮效應”。
筆者認為,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去杠桿似乎的確與經濟穩增長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尤其是金融去杠桿也表現為市場上的震蕩。但從國民經濟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去杠桿與穩增長并不是一維空間,并非“矛”與“盾”的關系,資源優化配置以及結構平衡,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去杠桿甚至對穩增長尤其是長期增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誠如斯言,我們在經濟領域也能感受到這種“杠桿效應”,高杠桿在一定承受范圍內,確實也能撬動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經濟中的杠桿游戲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現代經濟學認為,高杠桿率和泡沫化是經濟風險的主要特征,并且高杠桿率是資產泡沫化的最重要推手之一。
簡單來說,杠桿就是一個乘號,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放大。即便是收益放大,但對于經濟而言未必都是好消息。微觀上的收益有可能形成資產泡沫,導致經濟過熱,經濟過熱往往被認為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伏筆”,因為擊鼓傳花的鼓聲終究會停下來。杠桿收益具有很大的自我強化效應,過去的歷史證明,自由市場經濟無法調和這種自我強化效應。
與其他國家橫向對比來看,我國杠桿率總體并不高。截至2016年,我國政府、居民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分別為46%、50.6%和141%,總杠桿從2010年的177.8%上升到2016年的237.6%。當前處于“中等水平”,杠桿風險處于可防可控階段。
不過,從增幅等縱向對比來看,安全空間及邊界不容樂觀。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后,雖然有所下降,但有學者認為相比2006年,也漲了一倍;2006年以來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從96%飆升到144%;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從2015年的16.86%上升到2016年的44.85%。這些數據雖然統計口徑有所差異,但確實能反映出我國杠桿率上升過快,局部如房地產呈現泡沫化征象、金融出現空轉、經濟出現脫實向虛跡象等風險。
杠桿風險有可怕的放大性和傳導性。無論是美國金融危機還是日本大衰退,很大程度上都是緣于居民部門杠桿過高,房地產泡沫化難以為繼,泡沫破裂所導致的惡果。因此,去杠桿是我國經濟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短期來看,我國宏觀經濟有很強的韌性,產業之間、新舊動能轉化、“雙創”等騰挪的空間較大,這為“去杠桿”不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提供了很好保障。當然,方向選擇正確之后,方法也非常重要,還需積極穩妥、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的關系。
長期來看,去杠桿是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抓手,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工具之一,為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也將為我國如期實現新目標打下基礎。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