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的6.0級地震,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的一些小區在有震感前61秒得到了地震預警信息。有研究表明,20秒的預警時間就能使人員傷亡減少63%,地震預警信息“跑贏”了地震。面對可能存在的危險,提前做好準備以預防事件的發生和減少損失,具有危機意識是前提。
2001年,任正非寫了文章《華為的冬天》,在文章中,任正非表示: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華為存在的問題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數得清楚......
環保是企業生存的先決條件
近期,陶瓷行業中不時傳來的停產、倒閉、撤退轉行、品牌轉售等消息,加劇了陶瓷企業之間的焦慮和迷茫。在環保政策高壓下,作為傳統制造業的陶瓷產業苦不堪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大環境趨勢下,綠色、環保是陶瓷企業生存的先決條件。
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未來的環保政策有可能繼續縮緊,無法達到環保標準的陶瓷企業在接受市場考驗前就已經倒在環保的起跑線。面對環保壓力,積極引進環保設備和先進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的陶瓷企業方能角逐新一輪的市場排名。對于環保的重視,在于陶瓷企業自身生存危機意識的思考。
產品是企業競爭的根本
產業升級轉型、消費迭代升級、渠道裂變等情況是眾多陶瓷企業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最根本因素在于產品。“全世界沒一個質量差,光靠價格便宜的產品能夠長久地存活下來。”陶瓷終端市場大打價格戰讓多數陶瓷企業元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大眾剛需市場血流成河的重要原因在于陶瓷產品同質化嚴重。
隨著消費群體變化,市場需求發生改變,市場顧客占有更多主動性,滿足顧客需求的陶瓷企業方能長遠立足于市場。“行為是意識的結果,而質量又是行為的結果。”產品作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最直接和直觀的溝通,產品創新、優化質量與設計美學是加強溝通橋梁的重要內容。
航空界有個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事故隱患。危機不是毫無預兆的,陶瓷企業唯有提高危機意識,及時采取行動,方能提高企業生存與競爭的成功率。
(來源:美家網,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