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40年來,幾乎所有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獨家具業的變革似乎來得慢了一些,整個產業相對家電等其他行業來說仍不夠成熟。
不過,隨著近年來消費習慣的改變、上游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以及新技術的發展等,“變革”正在加速進行。而聯系著上游生產與下游消費的“渠道”,也終于在各種力量的裹挾下被逐漸分解和重塑,這也是我們這一期“渠道大變革”的由來。
在家居業,“渠道”是一個經常被提起卻也難以言說的詞。粗略回顧,它經歷了從各地散亂的家具批發市場到專業家居賣場的演進(這個過程依然在持續),再到如今被各種新興渠道沖擊,走向碎片化、多元化的過程。
在前一個演進的過程中,專業家居賣場對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遍布全國的連鎖賣場如紅星、居然、集美等等,讓許多區域性家具品牌快速完成了全國性品牌的轉變。
而隨著渠道的逐漸壯大,位于兩端的制造企業和經銷商群體的話語權卻十分薄弱。渠道是所有產品走向終端的通路,而這條路卻對于大多數家具從業者來說卻十分艱辛。根據不完全統計,從2005年到2013年,整個家具賣場的租金平均增長了2.7倍,家具經銷商的成本平均增長了3倍。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租金成本上漲的同時,賣場的吸客能力卻在下降。“尋找出路”成為當下幾乎所有家具企業及經銷商需要思考的問題。
于是,包括獨立店、精裝房拎包入住、電商、百貨購物商場等非傳統渠道開始出現。人們開始習慣于先在線上看到產品,或者先在小型精品店體驗,再決定到哪里購買、何時購買。家具企業內部開始成立電商部、新媒體部等,探索新玩法。
把目光放到實體終端門店,會發現經銷商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把消費者邀請到總部工廠,開啟“工廠團購會”;將產品直接展示到小區樣板房,直接帶動銷售;以及業主團購會、小區爆破等方式,將消費場景盡可能的靠近消費者,滿足其對便利、性價比的需求。
可以說,從上游生產到下游消費終端,這場渠道變革的序幕正在緊張而有序地拉開。傳統賣場渠道一家獨大的局面將一去不返,最后仍將是商業效率起到關鍵決定作用。
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場變革也符合生物從單一到多樣化的進化過程。正如消費者永遠在尋找更加便利和高效率的消費方式,商家也必須努力找到適應新消費環境的方式。社交造就了拼多多,電商造就了林氏木業的快速崛起,那么,家具業下一個爆發的渠道紅利會在哪兒?
無論如何,保持開放的心態,敢于嘗試新技術、新方法才能不被時代拋下,否則很可能像李宗盛所唱的,“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