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家具庫存積壓問題始終是行業難題。成品家具一旦銷路不暢,很容易就會讓企業陷入庫存危機,甚至引發資金鏈斷裂的悲劇。
此前便有江蘇某知名家具企業,因為庫存過多被迫轉讓工廠的案例。某知名家具公司自上市以來就一直被質疑庫存過高,如今也正陷入經營虧損的困境。
不少成品企業為此進行了庫存管理改革,引進先進的存貨管理模式,但往往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庫存積壓的根本性難題。
成品家具的銷售可謂一場豪賭。它和定制家具不同。定制家具先下訂單后生產,產品宣傳冊可以隨時根據市場動向而調整,以銷定產。而成品家具企業先生產、后銷售的模式,主要依靠品牌對市場脈搏的推測和把控,稍有差池便滿盤皆輸。
市場是多變的,消費者更是挑剔的。老產品銷路不暢,企業往往選擇推出新品來拯救品牌,結果庫存壓力越來越大。數年來,無數成品企業就是這樣倒在了庫存危機上。
消費者為什么不買賬?
雖然新中產階級在中國的隊伍日漸龐大,但產品的價格仍然是消費者選擇產品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有企業打出設計牌,但因多出的設計師成本致使產品定價過高,導致有價無市。有企業打出低價牌,但產品設計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費者依舊不買賬。這讓企業很難找到平衡點。
企業新產品不能與過往風格產品“有機結合”也是導致庫存積壓的原因。品牌看似百花齊放,多種風格兼收并蓄,實際上產品與產品之間卻是割裂的關系。而企業每年的營銷成本也有限,營銷重點往往放在新品推廣之上,導致老產品庫存難銷。一些家具長期囤積,由于保存方式不當出現損壞,更是難以推向市場。
也有企業因為庫存不足導致庫存積壓。這聽起來很矛盾。實際上,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定制產品的時候,已經對生產工期有心理準備。購買成品家具,則一般默認成品家具企業有現貨。企業如果由于庫存原料不足出現停產,或是庫存商品不足出現缺貨,消費者很容易流失到其他品牌。門店若根據現象錯誤預估產品銷量,向工廠增加訂單,產品錯過了最佳營銷時間,又變成庫存積壓。
家具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服務的要求又在不斷提高,這讓很多成品家具企業和經銷商感到“這屆消費者根本帶不動”。庫存多了容易積壓,庫存不夠又面臨消費人群流失,和定制比,做成品家具確實太難了。
成品問題,定制來解決?
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定制家具企業“風生水起”。定制企業一馬當先,成品家具企業能否借助定制或是定制的理念來改善庫存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之前已有成品家具企業推出成品配套定制的營銷方式。配套定制能夠滿足消費者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在生產這一塊,定制家具特有的以銷定產模式,則是從根本上免除了產品庫存問題。
但是這意味著要引進新的生產設備。一方面要引入新技術,另一方面還要維持現有成品家具的穩定生產和銷售,這對一些如履薄冰的中小型家具生產企業來說并非最佳選擇。
利用定制銷售思維來改善庫存問題同樣是一種解決方案,也就是“預售模式”。許多電商快消品牌就是采用這種方式來減輕庫存壓力。消費者在網上或是門店選中樣品,門店將訂單傳給工廠,工廠再進行生產和運輸。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庫存堆積的危險。
破解庫存壓力難以一蹴而就
庫存積壓問題屢見不鮮。此前有分析機構對國內某知名成品家具品牌庫存額占總資產額的比率進行統計,其數據都在50%左右浮動。而這是市場需求、庫存管理方法、供應商溝通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
步入2019,企業和經銷商想要降低庫存積壓,自然也要從多方面入手,抽絲剝繭解決問題。根據前文的分析,除去轉型定制這種策略,成品企業在健全倉儲管理制度、引入新技術、新理念的同時,還需要從市場調研、設計、生產、產品推廣等多個角度入手,全面提升工作質量。
從研發和生產角度來看,品牌對家具產品的定位要準確。這具體涵蓋到目標客戶群定位、市場流行風格定位、產品品牌定位等多個方面。企業應從數據入手,前期多進行調研抽樣,分析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然后再根據需求逆推產品設計及研發方向。
設計方面,企業最好能將新產品和往期產品配套統一,用新品帶動庫存銷量。此外,雖然市場注重原創設計,但企業過多投入設計成本的行為也不可取,還是量力而行。
產品上市階段,比較關鍵的還是在于定價和營銷。產品定價一方面要考慮產品成本,另一方面要考慮到目標客戶消費水平。營銷方面,則應避免長期套用老辦法。當代消費者更愛創意思維。企業將營銷渠道擴張到網絡,營銷手段擴張到移動端、短視頻、創意廣告等新型傳播方式,都是減庫存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