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隨著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沉寂百余年后再一次火了起來。南安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之一,九日山摩崖石刻、金雞古港等“海絲”遺跡,是歷史最有力的見證。如今,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緊密的水頭石材產業,再一次與“海絲”緊密相連。
在這股愈演越烈的互聯互通歷史潮流之中,被譽為“中國的卡拉拉”的水頭,該如何抓住這個絕佳的戰略機遇?隨著傳承千年的“絲綢之路”再度復蘇,呈現在石材人眼前的,又是怎樣一條新道路?
走出去新“海絲”帶來利好石企積極進軍國外
近年來,南安石材企業在開拓國外市場上下足了功夫。溪石、英良、新東源等企業積極收購或控股國外礦山;鵬翔等企業成功應對歐盟對中國人造石的反傾銷調查;鵬翔、英良、環球等組團參加土耳其伊茲密爾石材展、意大利維羅納國際石材展等;新東源、奧力等在土耳其聯合創建了全球首個石材圖書館,著力在大理石出口大國擴大行業影響力。
東星石材有限公司副總裁蔡小郭說:“我們在出口這條路上走了很多年,為了更好對接東南亞、中東甚至非洲市場,我們在泰國、土耳其等地收購礦山,并在迪拜開設展覽館和工廠。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給南安石材企業帶來了新商機。”
“我們的出口訂單主要集中在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為了更好維護對接這些市場,我們長期在當地派駐團隊,并開設專賣店、購買礦山。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給我們帶來了進一步拓展市場的契機。”南安市新東源石業董事長楊加強說。
“土耳其是歐亞大陸的連接點,通過這一前站,我們以后能幫助國內的石材企業進軍地中海沿岸的礦山資源。”楊加強說,中國石材行業已經擁有了國際化的堅實基礎,就像一艘已經打造完備的大帆船,新“海絲”帶來的政策利好,像是一股東風,讓這艘大船能揚帆啟航,逐夢全球化。
在楊加強看來,新“海絲”也讓石材行業的全球化資源整合有了更多空間。“現在中國石材行業已經從跟隨者變成了世界的主導者,但這還遠遠不夠,要讓整個產業更上一層樓,還要進一步升級成世界石材行業的總部經濟中心。”他認為,新“海絲”在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強南安的軟硬件實力,吸引全球石材產業鏈條大規模進駐,“國外一些大型礦山企業、海外物流、資本市場配套匯聚在一起,就能在家門口真正實現石材行業的全球化。”
英良集團董事長劉良認為,新“絲路”是泛概念,也是一個新契機。目前,英良集團已在多個“海絲”沿線國家采購石資源,并設立了相應銷售點,在土耳其、土庫曼、新加坡等資源國設立了分公司,在迪拜設立了辦事處。
劉良說,僅僅幾家石材企業走出國門,不算成功。只有聯合起來,共同去世界各地建設“產業園區”、開拓賣場,才算真正的成功。“我國的石材賣場目前還沒有成功地走出國門,為響應‘一帶一路’建設,相關國家、國內各級政府應出臺一些政策,鼓勵石材賣場在境外建園、開店,國內相關協會、國際的一些商(協)會也積極行動起來,牽線搭橋,為企業走出去做好服務。”劉良建議。
引進來推動產業與國際接軌組織全球石企來參展
在南安石材工業協會會長王清安看來,南安石材產業要發展,不僅要走出去,更要引進來。“雖然南安石材行業已走過了20多年歷程,但國外的先進科技工藝仍值得我們學習。”王清安認為,引進來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
“為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進一步推動南安石材產業與國際同行業接軌,今年第十六屆石博會組織了土耳其、意大利、巴西、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和印度7個全球知名石材礦產國的企業組團來水頭參展。”石博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體現南安石材產業對其他國家石材企業的包容與接納,還以他們的國家形象統一風格設計布展。
據統計,本屆石博會國際展區面積達1.7萬平方米,屆時,全球范圍內的著名石材產區、企業將齊聚水頭,共襄盛舉,“國際石材之都”的影響力、品牌號召力將進一步增強。
“我看好‘一帶一路’戰略下兩國石材業的發展與合作前景。”伊朗石材巨頭阿斯和丁集團董事長、伊朗石材企業協會會長沙菲爾告訴記者,近兩三年來,伊朗對中國的石材原料出口翻了一番,其中有一半以上賣到南安,同時,大量石材成品輸入伊朗。今年,伊朗石材企業協會將在南安水頭設立辦事處,方便對接兩國的石材產業與市場。
作為一個“兩頭在外”的行業,南安是國內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世界級石材生產交易中心,石材貿易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石材進口、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的60%和55%,被列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示范基地。
“我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大的短板莫過于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恰恰是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最有競爭優勢的項目。圍繞著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能。如今,進入經濟新常態的中國,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石材行業需要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用來消化巨大的產能。”王清安認為,“一帶一路”能給石材行業帶來的將是一個無比遼闊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