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木紋、黑木紋、灰姑娘、楊柳青、米黃,一塊塊紋理精美的石頭蘊藏在安順的群山之間,馬場石、藻類化石、珊瑚化石,一顆顆色彩艷麗的奇石如一個個動聽的音符在安順的山水之間跳躍。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安順繪制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也為安順儲藏了大量的礦產資源;豐富的石材資源,為安順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安順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
2010年12月1日,貴州省政府召開支持發展石材產業專題會,明確把石材產業列入全省建材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產業和項目。今年8月,省委書記、省長陳敏爾就舉辦首屆石博會作出重要批示:“要作為全省加快石材產業發展的平臺辦出實效來。”
西部大開發、全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貴州省承接產業轉移、黔中經濟區等有利條件接踵而來,為安順石材產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安順立足資源稟賦,搶抓機遇,提出了“工業強市”、“5 個 100”工程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全市工業化,統籌布局各區縣石材產業發展,將石材產業打造成黔中經濟區的新興、特色產業。
歷經30年,安順石材產業“破繭成蝶”
從最初家庭作坊式生產,發展到目前集礦山開采、板材加工和石材產品異型加工等相關產業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安順石材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歷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安順豐富的礦山資源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980 年紫云自治縣建立了貓營大理石廠和猴場大理石廠兩家石材廠,利用當地開采的大理石荒料,經過簡單切割打磨后加工成大理石毛光板出售。后由于市場變化和體制問題,石材企業在 上世紀90年代末相繼停產倒閉。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雖然全國各地開始開發天然石材資源,市場供給急劇擴大,但受交通閉塞、企業管理、技術裝備、營銷手段等因素影響,安順石材企業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經營困難,整體處于緩慢甚至停頓狀態。
2010 年以來,一些石材企業對資源開發突破了原有就地取材的理念,尤其是東南沿海部分發達地區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對資源開發提出更高門檻,加速企業在全國進行生產力布局調整。與此同時,貴州提出“工業強省”戰略,省政府召開了發展石材產業專題會,明確把石材產業列入全省建材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重點產業和項目。
面對機遇,安順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外省、市石材企業相繼到安順市考察,看好安順石材資源、區位、交通等優勢和石材市場潛力,紛紛到安順市投資建廠,涌現出了晨春石業、玉騰石業、忠意石業、博吉板業等一批有實力的石材企業,安順石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歷經30年,安順石材產業發展從起步階段到緩慢發展階段,再到快速發展階段,在黔中大地上奏響一曲石頭的樂章。
主動作為,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緣何選擇安順,特別是到鎮寧投資興業,貴州晨春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龍分析得頭頭是道:“首先是貴州的大理石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其次,安順豐富的電力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也是吸引我們的條件之一。再次,安順擁有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立體交通網絡,又是西南石材富集區域和樞紐,具備形成西南地區石材產業基地的有力條件。最為重要的是,鎮寧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實的招商引資熱情深深感動了我們。”
的確,豐富的石材資源是安順的優勢所在。據統計,安順有石材礦權 36 個,石材礦山年設計開采能力達 57.3 萬立方米/年,這是吸引大批企業入駐安順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時,區位優勢、立體交通網絡、充足的水資源、供電條件、舒適宜人的氣候環境等也是吸引企業前來的又一要素。
位于貴州省中部的安順,被稱為“黔之腹,滇之喉,蜀粵之唇齒”,距省會貴陽 90 公里,是“貴陽經濟圈”的重要結點城市,是黔中經濟區的核心區、貴安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處于內陸通往東盟的陸上通道,是“南貴昆經濟帶”的中心區域,西南與華中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具有西南地區與東盟開展邊境貿易、華中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的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樞紐的交通區位優勢,高速可達廣西東興、防城港等出海口岸。
立足優勢,用足優勢。安順著力培育當地石材產業發展,在資源開發、產品加工、招商引資以及市場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引進大企業在安順投資發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做大做強安順石材產業。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當地石材產業的同時,依托優異的資源稟賦、優越的區域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及生產要素與投資環境等軟硬件配套,在安順建立西南地區石材交易中心。
成績斐然,碩果累累。截止目前,安順共有一定規模的石材加工企業17家,總投資近50億元,設計產能年加工板材4460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可實現產值40多億元,解決就業4000人。目前,已建成投產企業12家,年產能達到1090萬平方米,2014年產值14億元,形成了以晨春石業、天韻石尚、忠意石業、萬鑫石材、玉騰石業、拓普礦業等一批龍頭企業,進一步奠定了石材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石”。
守住底線,打造綠色新型產業
隨著越來越多的石材加工企業進駐,如何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好安順的綠水青山?優秀旅游城市安順給出答案:嚴守“兩條底線”,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安順市石材產業聚集區發展規劃》提出:以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為前提,打造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一流、技術水平一流、產品一流、產業鏈完善、環境友好、綠色生態的西南石材產業聚集區。
走進貴州晨春石業有限公司不難發現,在每個生產車間旁,都豎立著一組白色大型圓柱形設備。貴州晨春石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武漢告訴記者,這是公司自建的石材污水循環處理系統,該系統借鑒了意大利石材企業先進技術,每套投入達300多萬元,能夠對生產污水進行循環利用,實現污水對外零排放。
“這套污水處理系統目前不僅在貴州是第一家,也是西南最先進的石材污水處理系統。”說起該系統,李武漢難掩自豪,“生產污水主要來自切割、清洗、打磨中的粉塵、石料沉淀,通過污水循環處理系統凈化,所有污水都可循環使用,在晨春,不是污水零排放,而是污水只進不出。”
這樣的環保理念,曾獲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的贊譽。2014年,趙克志率全省第三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觀摩一組代表走進安順,鼓勵石材企業繼續做好環保節能、廢水排放、循環利用,并且囑咐安順政府充分利用好安順交通發達、區位優越、資源好的優勢,發展好石材產業,同時在礦山開采中做好生態保護、覆綠恢復和建設用地利用等,始終堅持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落實領導要求,不忘諄諄囑托。為從根本上控制石材產業的環境問題,安順將環保作為產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鼓勵企業進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以先進加工技術,實現廢物減量化。
首屆石博會是貴州省繼酒博會之后圍繞五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的又一重要平臺和對外開放窗口,選擇在安順召開,既是對安順的鼓勵,也是厚愛。安順將借勢發力,順勢而為,用好這一平臺,進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譽度和開放度,在全面提升石材企業整體競爭力的同時,推動石材產業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