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行業不景氣,行業的活動卻越來越五花八門。內容當然豐富,有時豐富得讓人看不懂:這主辦方,到底想干嘛?一個活動辦多件事,節能環保無可厚非,但各路人馬云集,熱鬧了場子,主角到底誰家唱?有時媒體記者都找不準誰是真正的主辦方。
內容方面呢,好像請幾個高鼻梁,藍眼睛的人,再討論個把時下被炒得爛熟的話題,活動立馬就能高大上。沒想明白做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不根據需求做好主題策劃,生硬將各種所謂“亮點”、“熱點”一鍋煮,出來的只能是上不了檔次的亂燉。而原本應是“亮點”、“熱點”的內容,因出現得不合時宜,就像電影、電視劇里生硬的植入廣告,強烈的違和感,唯一的作用就是,讓人出戲。當然,還有個作用,就是讓人對植入的品牌產生厭惡感。
在終端做設計師活動的時候,有位設計師感慨:“有些設計師,自己別說沒住過,看都沒看過豪宅,就敢去給別人做設計。”缺乏積累,視界狹窄的設計師,可以東挪西借,抄襲大師們做得很炫的設計,把每一個設計圖都做得很漂亮。但到實際要落地的時候,會發現,在功能布局上一塌糊涂。整個空間的設計,做得像件百衲衣。沒有自己的設計理念,沒有邏輯,更無整體感。行業有些活動,做得就像這類不入流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一樣,本意是想打造一所豪宅,卻白白浪費了材料,毀掉了空間。
2014年,在全國各地做了近30場活動,在試錯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改進,目前也還算是像模像樣了。我個人參與了大部分的活動策劃,跟進整個執行過程,總結了些策劃活動內容的經驗,在此分享一二。
首先,弄明白這場活動是為誰服務,服務對象的訴求是什么。在商言商,雖然打著“為行業創造價值”的旗號,但活動經費也得有個源頭。拿人錢財,就得替人做點兒實事。比如,咱的服務對象想招商,那我們就把活動的觀眾群定位到經銷商;若咱服務對象想拓展高端銷售渠道,那咱就把做高端項目的設計師都找過來。還要想辦法,讓咱服務對象悄無聲息地成為焦點。當然,若你家土豪,沒花別人家的錢,那你想指東就指東,想打西就打西,怎么任性悉聽尊便,不在此討論之列。
邀請的群體鎖定之后,用什么吸引別人過來?在熟悉的地盤上做活動,賣賣人情,總會有人過來,三分內容,七分人情,也做得下去——只要你平時關系維護得好。但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搞活動,一分人情都賣不動,全靠內容。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用概念吸引人,設計大咖、電商等等。也算讓人耳目一新,吸粉效果不錯。后來玩的人多了,大家漸漸審美疲勞。需要將概念落地,細化。大咖談什么?電商解決什么問題?跟其他鋪天蓋地而來的活動有什么不一樣?耗費了時間,能夠學到什么?這些問題,在邀請人的時候,都需給出答案。答案讓人滿意,邀請算是成功一半。還有一半不確定因素,安排好要出差呢,朋友要結婚呢,突然生病呢,天知道。
人來了之后,用什么留住別人?據我觀察,行業大部分活動,特別是靠賣人情請客的活動,遲到早退是常態。活動說2點開始,實際3點開始也正常。3點了,好不容易座位坐得七七八八,沒到一個小時,又稀稀拉拉都散了。這時候,總不能抱怨請來的客人素質低,沒有謙虛學習的心態吧?只能自身找問題,活動內容不是別人的菜。我們做活動之前,要求負責邀約的同事,務必一家一家當面拜訪,精準邀請。了解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反感什么。當然,眾口難調,不能每個人的意見都采納,但大部分人都喜歡的菜,我們肯定要想辦法結合主題端出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的味道,就讓它離我們的活動遠一點。
做一場活動,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自顧自炒作概念,自以為是高大上,這樣“自我中心”做活動,無異于“自絕于觀眾”,不小心,還會自絕于你的衣食父母。
歸根結底,在這個現實的社會,眼花繚亂沒用了,總得來點實際的料才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