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訊 盤踞主城多年的工業企業,已開始瞄準渝西等地,啟動前所未有的產業轉移。市經信委昨日發布消息,所調查的主城15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400多家有潛在轉移意向。本月22日,104家企業已率先展開行動,砸入300億元布局我市17個區縣,吹響了主城產業轉移的號角。
主城產業轉移大幕開啟
在大足區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曾洪勇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疊厚厚的企業資料。“這些都是有意向從主城轉移到大足的企業的相關資料。”他說。
自提出打造6.15平方公里的重慶(大足)家居產業園后,從去年開始,大足工業園就迎來了諸多的“渝A”、“渝B”牌照的車輛,很多原先在主城生產木門、櫥柜、家具的老板,開始趕赴大足投資考察。截至目前,大足方面已與重慶木門協會、廚柜協會、家具協會的55家企業簽訂協議,還有20多家企業即將簽約。
這只是主城產業轉移浪潮開啟的一幕。本月22日,市政府舉辦“重慶主城產業轉移項目集體簽約暨對接活動”,共吸引250家企業到場,現場共有104個項目簽訂投資協議,這些項目落戶在重慶的17個區縣,涉及總投資300億元。同時,有轉移意向需進一步對接的企業有150余家,意向投資約155億元。
據了解,22日敲定的104個項目主要分布在渝西地區。例如,大足與15家木門企業、23家家具企業集中簽約,武隆與6家汽摩企業簽約,墊江與5家裝備企業簽約。
400余規上工業企業有意向
“在舉行簽約之前,市經信委、市發改委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對主城產業轉移及渝西和"兩翼"承接轉移情況做了進一步調查摸底。”市經信委園區處處長付利川告訴商報記者,此次調查,收集到了大量擬轉移企業的信息。從目前看,主城區有意向區縣轉移的產業,主要涉及鍛壓、模具、木門、家具、食品、物流、再生資源等。
調查同時還顯示,在渝北、北碚、九龍坡、沙坪壩、南岸、巴南主城6個區當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0余家,占主城九區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90%以上,其中,有潛在轉移意向的達400多家。
為何要進行轉移?重慶尚鼎木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延榮說:要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她表示,一直以來,尚鼎木業的基地位于巴南區,共租賃了3000平方米的廠房進行生產。但伴隨銷售規模擴大,場地已制約了公司的手腳。現在,尚鼎木業每月接單1300萬元,但即便加班加點,產能也只能達到1000萬元,銷售人員已不敢貿然接單。于是,王延榮近日已決定,投資近億元到大足開建占地70畝的新廠,其中有2000萬元將用于技改升級。
“由于目前主城區發展空間受限,包括建筑節能產業在內的相關產業都有向主城外轉移發展的意愿。”重慶市建筑節能協會執行會長、秘書長曹勇說,近年來,全市建筑節能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但建筑節能產業在發展中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企業體量較小,難以單獨用地,阻礙了有潛力的企業實現更大的發展。同時,企業用地不集中,普遍存在生產場地分散、協作受到較大的限制,產業優勢不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以抱團入駐的形式實施整個產業的有序轉移,將有效解決目前制約建筑節能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更能推進相關建筑節能企業在新的更大的空間內實現集聚集群發展。因此,市建筑節能協會正在與一些區縣接洽,計劃布局專門的建筑節能產業園。
縱深
主城“騰龍換鳥” 渝西“兩翼”騰飛
這場產業轉移對重慶而言意義何在?昨日,市經信委負責人對商報記者展開分析。
首先,產業轉移將促進渝西和“兩翼”加快發展。直轄以來,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非主城地區特別是“兩翼”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雖然近幾年“兩翼”發展速度超過一圈,但幅度依然較小,區域差距仍然較大。2012年,全市GDP11459億元,渝西占24.1%,“兩翼”占22.7%;全市規模工業產值13104億元,渝西占26.8%,“兩翼”占11.1%。因此,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就是要推動產業轉移,充實“渝西”和“兩翼”項目建設。
其次,產業轉移將促進主城“騰籠換鳥”。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已勢不可擋。經過直轄以來的高速發展,我市人均GDP達到6191億美元,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年電子產業的異軍突起,帶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這些產業大多屬于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城1平方公里須產出100億元,能耗與資源消耗較低,不會產生環境污染。然而,主城目前無論是土地承載能力還是環境容量都極其有限,對新興產業承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一部分產業必須轉移出去。推動產業轉移,既為主城現有企業尋找合適的“出路”,又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此外,產業轉移將產生帶動和倍增效應。按平均每戶搬遷資產1億元、年產規模1億元、工業用地30畝測算,主城每向外搬遷1戶工業企業,每年可新增工業產值2億元。按照這種倍增效應,如果有250家企業近期向外轉移,預計將帶動投資1375億元以上,可新增房地產銷售收入1050億元,每年將實現工業產值750億元。由此,順應產業轉移客觀規律,采取有效措施推動主城企業有序轉移和落戶到市內其他區縣,對于我市工業穩增長、“兩翼”經濟發展、企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作用。
相關
將研究出臺配套政策
商報記者昨日了解到,為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下一步,市經信委將研究提出支持和鼓勵主城產業轉移配套政策,充分運用財政、稅收、級差地價、要素成本等經濟杠桿引導和激勵企業轉移。同時,將制定重慶市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對轉移范圍、轉移原則、鼓勵措施等做出明確規定。
此外,市經信委還將牽頭建立轉移企業數據庫,全面收集掌握主城有轉移意向的企業信息,及時向區縣發布信息,以便區縣對接。并將統籌安排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主城轉移企業通過產業轉移實施技術改造和創新,加速提升企業發展質量與水平,推動其通過轉移實現更好的發展。
建議
轉移應注重“脫胎換骨”
市經信委園區處處長付利川指出,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必須注重技術改造,應將搬遷過程作為改造提升、脫胎換骨的過程。
重慶大學教授曾國平分析,與主城相比,很多區縣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相對較低。同時,伴隨交通條件改善,給產業轉移營造了較好的發展空間。
他建議,主城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時候,首先應注重自我提升,應準確把握全市產業轉移的機遇,把發展的方向轉變到結構調整、產品優化、技術進步、提升效益上來,應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品牌建設并提升產品質量,進而實現“脫胎換骨”。此外,企業還應進入園區布局,與產業鏈企業協作發展,實現規模效應。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各區縣應當有選擇性地招商,注重特色產業集群的打造。”曾國平建議,各大區縣發展的主導產業并不相同,因此,政府在引導產業轉移時,應做好頂層設計并給予政策、服務等方面的扶持,應根據各區縣的主導產業定位,組織轉移企業與承接園區進行對接,以實現產業有序轉移,提高產業集聚度,避免招商惡性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