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雙反”,國際市場環境惡化,我省光伏產品出口陷入停滯
山西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是我省最大的光伏產品出口企業,然而這家企業今年的出口為零。
7月16日,全省外貿“半年報”亮相。上半年,我省出口逐漸走出去年的低迷狀態,實際完成222.3億元人民幣 (折合35.53億美元),同比增長52.3%。但光伏產品出口企業交出的答卷有些寒酸,據太原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省光伏產品出口僅有1.4萬美元,在同期全省出口總額中幾可忽略不計。
天能科技等企業出口“跳水”,是全行業內外交困的縮影。作為山西經濟轉型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省光伏企業如何危中尋機、逆勢而上?
龍頭企業停工受海外市場萎縮拖累
天能科技是太原市的太陽能光伏企業。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業,綜合產能為500兆瓦,2007年投產后,總銷售額的90%出口德國、澳大利亞,在國際光伏市場需求旺盛的時期,公司生產線一度保持全天24小時運轉。2011年以來,隨著市場持續惡化,該公司也逐漸陷入困境。
來自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2011年,天能科技出口額尚為1163萬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幾乎被“攔腰斬”,大幅降至622萬美元,公司也于當年6月基本停工;今年,該公司截至目前沒有出口。
龍頭企業出口下滑,省內其他光伏產品出口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如山西納克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的出口額僅為125萬美元,至于省內其他光伏企業,當年出口額均未超過50萬美元。
從全省來看,2012年,光伏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76萬美元,同比下降51.1%。其中,出口額為871萬美元,同比下降46.5%。而在今年上半年,山西光伏產品出口僅為1.4萬美元。
光伏業陷入出口窘境,背后的推手是歐美的 “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調查和行業產能過剩。
2012年以來,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特別是美國商務部針對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雙反”懲罰性關稅初裁結果出臺,給國際市場光伏出口產品價格下跌帶來直接影響。歐盟在2012年9月和11月分別對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今年6月5日,歐盟公布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從今年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兩個月內中歐談判未有結果,則此后4個月稅率將升至47.6%。
從國內來看,光伏市場產能過剩,供需失衡,也造成行業整體利潤下降。據統計,2008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為2GW,占全球產量的36.7%;2011年,光伏電池產量已達20GW,約占到全球產量的65%。而目前全球光伏產能約60GW,整體需求只有30GW。產能過剩導致光伏產品價格快速下降,光伏組件現貨價格由2012年5月的1.7美元/瓦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瓦左右,行業整體毛利率不足10%。此外,國外市場依存度過高,80%以上光伏產品依賴出口,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也使企業深陷泥潭。
產業逆勢布局山西優勢在哪里
前有光伏巨頭無錫尚德轟然倒下的沖擊波,后有歐盟“雙反”陰云籠罩,新興產業暫時進入低潮。我省光伏產業趁機逆勢布局。
據媒體報道,就在7月11日,國內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協鑫集團,就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與山陰縣政府進行了一次對接。雙方擬投資50億元,在當地建設一個50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電站。
時間向前推移,4月25日,大同縣協鑫光伏電力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正式并網發電,成為大同市首個并網發電的大型光伏電站。該期工程裝機容量為20兆瓦,預計每年可發電2500多千瓦時。
2012年年底,北京遠方動力可再生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宣布在孝義投資50億元,建設5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目前我省在建的大型項目中,較有影響的還有山西潞安太陽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的1GW/年太陽能光伏垂直一體化項目,總投資約108億元。項目采用垂直一體化產業模式,覆蓋了除高純多晶硅以外的全部光伏產業鏈。另外,太原等市也在積極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
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潞安集團、中電科新能源、三晉硅業、碩陽光電、國際電力等企業為核心,涵蓋全產業鏈的光伏產業發展格局。省內共有光伏生產企業26家,主要集中在太原、長治、晉城、朔州、大同,已形成多晶硅產能3500噸、電池片產能485兆瓦、電池組件產能468.5兆瓦。
將光伏產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山西的優勢在哪里?
據了解,我省發展光伏產業具有資源、技術、資本等多方面優勢。從資源方面看,我省具備太陽能輻射和硅礦資源優勢,以長治為例,硅礦儲量豐富,僅平順縣的硅儲量就在50億噸以上。全省全年日照時間為3000小時,為太陽能光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優勢。從技術方面看,地處太原的中電科第二研究所,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多晶硅片鑄錠爐等設備,可與進口設備一爭高下,為我省發展光伏產業提供了設備技術支撐。長治潞安集團能夠生產高純度的多晶硅,在國內尚屬首例。此外,潞安等煤焦企業的轉型,還為光伏產業帶來了資本。
新政釋放利好多條腿走路促崛起
不過,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的山西光伏產業來說,如何恢復并擴大光伏生產企業的出口,不斷增加的產能該向何處消化,是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省商務廳負責人認為,要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順應趨勢調整出口比例。歐盟“雙反”不會毀掉整個中國光伏產業。事實上,除歐洲以外,中國光伏產業依然擁有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因此,企業應積極尋求替代市場,轉戰東南亞、中東市場等。同時,規避貿易壁壘也是省內企業的必修課。企業可通過“走出去”,開展更多的“本土化”生產。例如有實力的光伏企業可以選擇在墨西哥或加拿大建廠,享受 “北美貿易自由區”的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貿易優惠的相關政策,避開貿易壁壘,保留甚至擴大美國市場。
與此同時,啟動國內市場,打開下游需求,消化過剩產能,正在成為我省乃至全國光伏業的發展方向。
7月16日,運城市首個微型光伏發電站在聞喜縣郭店村并網運行。這是我省拓展省內光伏發電應用市場、響應國家倡導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最新一例。
居民家庭使用光伏發電,其背景是,5月底,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出臺《居民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實施細則》,根據細則,居民除自發自用外,余電可入網賣給國家電網。據了解,我省居民光伏發電申請者從無到有,數量呈現上升趨勢。
此外,我省一些地區還嘗試將生態農業與光伏產業對接。近日,追日電氣與省內某農業公司簽下5.5兆瓦農業大棚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合同。汾陽市也啟動了一個50兆瓦的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電站項目。
轉向內需,為我省光伏產業發展帶來新希望,也與“光伏新政”的內容相契合。國務院7月15日公布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一大亮點即是大力推廣分布式光伏,開拓光伏應用市場。這對具備多晶硅產能資源優勢的我省來說,意味著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據悉,“光伏新政”推出,光伏概念股風光無限,就連尚德電力、賽維LDK等光伏中概股在美國股市也出現“大爆發”。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在召喚著山西的光伏產業:在行業低谷和市場萎縮中盡快走出來,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新能源的崛起。
(本報記者 張巨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