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傳)深圳海大裝飾停工待遇停發、某建工集團“變相逼走員工”的消息震動工程圈,建筑業上下游的寒意正加速蔓延。作為建筑業核心配套的陶瓷磚產業,也面臨訂單萎縮、成本承壓、創新滯后的三重挑戰。但行業周期從不是“躺平”的借口——以技術創新破局同質化、以營銷創新打開新場景、以穩扎穩打守住基本盤,才是穿越寒冬的正解。
一、技術創新:從“價格內卷”到“價值突圍”
工程領域企業“倒下”的根源,是長期依賴傳統模式、缺乏核心技術壁壘。陶瓷磚行業的困境,也始于同質化競爭下的利潤枯竭:過去靠模仿、拼低價的內卷,讓產品陷入“顏值趨同、功能雷同”的泥沼。
破局方向藏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信號里:
●綠色化是生存前提:“雙碳”政策下,低碳生產技術已成剛需。推廣天然氣燒成、余熱回收系統,研發低碳坯體配方(如高嶺土替代材料),既能降低環保成本,又能搶占“綠色建材認證”紅利(中國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可提升工程招標權重30%以上)。頭部企業已建成“零碳工廠”,用光伏電站覆蓋生產用電,每年減排二氧化碳超萬噸。
●功能化是差異化關鍵:瞄準家裝健康需求與基建更新痛點,抗菌磚(通過銀離子抗菌技術,抑菌率達99%)、自清潔磚(光催化涂層實現“雨水一沖即凈”)、透水磚(適配海綿城市,透水率超行業標準30%)等技術,正在打開高端市場。與高校合作開發的“負離子健康磚”,上市后客單價提升50%。
●智能化是效率引擎:AI設計巖板紋理(輸入戶型圖,10分鐘生成百套方案)、MES系統精準管控窯爐參數(能耗降低20%)、AGV機器人實現“小單快反”(定制訂單交付周期從15天縮至7天),數字化改造讓傳統工廠變身“智慧車間”。陶瓷磚企業需將研發投入占比提至3%以上(頭部企業已超5%),像聯合高校建立“藝術瓷磚實驗室”那樣,讓技術迭代成為抵御周期的鎧甲。
技術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陶瓷磚企業需把技術研發作為核心戰略,用技術壁壘對抗行業周期。
二、營銷創新:從“渠道依賴”到“全域破局”
某建工集團“輪流放假”的短視,本質是對“現金流優先”與“長期信任”的失衡。陶瓷磚企業的營銷困局,也源于對工程渠道、傳統經銷商的過度依賴——當地產項目銳減(2024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降20%),單一渠道瞬間坍塌。
渠道創新要“向下扎根,向新生長”:
●下沉市場是新增量:鄉村振興帶動縣域新房建設、舊房改造需求,縣域建材市場需“輕資產加盟+本地化服務”。某企業縣域旗艦店模式,通過“總部選品+加盟商運營”,單店坪效提升30%,2024年在廣東、湖南等省簽約超50家縣域門店。
●家裝渠道要“前置介入”:與整裝公司、設計師平臺深度綁定,從“賣磚”轉向“賣空間解決方案”。整裝大家居模式中,瓷磚配套率超60%,通過“設計前置+一站式交付”,客單價突破5萬元。
模式創新要“擁抱流量,重構體驗”:
●直播帶貨不止于“低價清庫存”:打造“設計師選磚指南”“老房翻新案例庫”等內容IP,某陶瓷企業抖音直播間聚焦“巖板全屋定制”,單場轉化率超8%,2024年線上營收占比達25%。
●線下展廳轉型“沉浸式體驗館”:用VR技術還原巖板應用于客廳、廚衛的場景,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某品牌在杭州打造的“未來家體驗館”,開業首月客流破10萬,連帶銷售增長40%。
營銷的本質是“創造用戶價值”。陶瓷磚企業需建立“客戶終身價值”思維,像部分企業推行“免費量房+終身維護”,用服務黏住用戶,讓品牌從“一次性交易”轉向“長期陪伴”。
三、穩扎穩打:從“盲目擴張”到“韌性生長”
工程圈亂象中,“斷繳社保、拖欠工資”的短視操作,暴露了企業現金流管理與合規經營的漏洞。陶瓷磚企業需警惕“規模陷阱”——盲目擴產、跨界并購,反而加劇資金鏈風險。
●現金流是生命線:優化供應鏈賬期,與核心供應商簽訂“柔性供應協議”(淡季鎖價、旺季保供),龍頭企業通過“集中采購+分批結算”,將原材料成本波動控制在5%以內;收縮非核心業務,把資源聚焦于“高毛利、高周轉”產品線,2024年某腰部企業聚焦中高端瓷磚,毛利率超35%。
●合規是底線:足額繳納社保公積金、踐行環保標準,看似增加短期成本,實則規避政策風險(如環保督察停產、勞動仲裁賠償),更能在資本市場贏得信任(ESG評級高的企業融資成本更低1 - 2個百分點)。某企業通過“光伏+儲能”實現生產零碳排,2024年獲得綠色債券融資2億元,利率低于行業均值1.2個百分點。
●人才是根本:技術型人才(研發、數字化)、復合型人才(懂線上運營的銷冠)是創新引擎,需建立“股權激勵+項目跟投”機制。某企業對核心技術團隊實施“虛擬股權”,研發人員年收入中30%與新品營收掛鉤,近三年推出12款行業首創產品。
周期之下,靜氣者勝
工程圈的風暴,是行業“去泡沫、強筋骨”的必經陣痛。陶瓷磚企業身處同一條產業鏈,更要讀懂“穩字訣”:穩技術,筑牢創新壁壘;穩渠道,拓寬生存空間;穩管理,守住發展底線。
當房地產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運維”,當消費需求從“有沒有”升級為“好不好”,陶瓷磚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已在眼前:綠色建材的政策風口(2025年綠色建材營收占比需超30%)、舊改市場的萬億空間(2024年舊改投資超1.5萬億元)、智能家居的場景融合(巖板+智能衛浴成新趨勢)……每一次危機,都是“剩者為王”的機遇。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行業的周期律從未失效。陶瓷磚企業若能以“穩”為基、以“創”為翼,在寒冬中攢足實力,待春風拂面時,方能成為穿越周期的“幸存者”,甚至是“引領者”。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