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經濟危機之時,當時國內市場一片哀鴻,國家經濟刺激計劃四萬億的投資,以及衍生出來的地方刺激性投資,拉動了經濟的繼續增長。
2012年左右,市場又開始出現困頓,很多企業在說,再熬一熬等經濟緩過來,生意就繼續好做了(當然,在熬的過程中,最好熬掉一批實力不行技術落后的企業)。然后大致熬到了14年,但卻沒想到等來了嚴苛的環保大棒……
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依然認為,行業存在著很大變革的契機。這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和大環境的壓力。
技術方面
過去的數十年里,產品一直以美觀裝飾效果為核心賣點。絕大部分情況下,客戶拿版到廠家要求生產,是要求對出樣品的版色,而很少要求作出某種力學或化學方面的性能要求。
在以美為導向的生產要求下,行業在裝飾方面可謂做到了極致。仿木、仿石、仿皮、仿玉石等一系列的仿,以至于走到仿難再仿。尤其在噴墨印刷技術的普及之后,以美為核心賣點的路子已經走到了頂峰,筆者以為再難有更大突破(意大利聘請時裝設計師來設計瓷磚,代表著瓷磚以美為賣點已經到達了一個極致)。
因此,為了讓建陶產品擁有新的要素讓產品繼續進化,就須回歸初心,從產品品質或附加功能方面突破。
筆者以為,柔光磚從舒適度更加貼近人們的需求,瓷拋磚從燒成角度開始對產品進行新的解讀,而負離子磚則開辟了功能化瓷磚的新方向。且筆者私認為,鍍膜技術(給瓷磚上功能性膜,如同眼鏡鍍膜)或許在近年內會在瓷磚生產線上出現,有較大可能在內墻瓷片上最先使用。
消費升級的壓力
2010年以前,建陶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只要生產出了磚,哪怕在倉庫堆積如山,生產企業也不會很擔心銷售的問題。在廣袤的中國,總能找到市場將其消化掉。但現在消費能力已明顯上升。尤其是當年的馬桶蓋事件后,決策層決定要主動將消費升級。隨后,淘汰落后產能,消除劣質企業成了政府的重心工作。但由于觀念和能力的束縛,以及對企業改造費用的承受能力及對政策的猶豫,不少有魄力、勤勤懇懇、為企業盡心竭力的工作的中小企業倒在了路上。
再一個變革,則是企業數量及規模的預期。
這一方面,筆者所能觀察到的數據和資料有限。不過如果去看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瘋狂并購各類超市、物流、文娛企業,就可以看出,他們在構建一個超級托拉斯企業。他們背后的資本,很大來源于國資。這也就意味著,政府在鼓勵形成超級企業,在形成一種國家資本主義。而在這種環境下,建陶行業難以獨善其身。連民資的標桿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華為都開始整改,其他民企行業豈能逃過?硅酸鹽行業中的水泥行業的并購組合,不也在前幾年完成嗎?
《建材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中就很明確的指出:“企業兼并重組目標:各主要產業都要推進兼并重組,引導相對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并按質量、能耗、環保、安全四項標準淘汰落后產能,鼓勵骨干企業兼并重組與收購中小企業。其中水、玻、陶三個產業的企業數“十三五”末比“十二五”減少四分之一,水泥、平板玻璃的前十家企業的產能分別占到80%,陶瓷前十家企業占到50%以上。”或許,這也是現在不少實力雄厚的陶企開始主動秀自己的原因所在吧。
這意味著我國即將面對的許多變革。畢竟在國際社會中,從跟隨者走向引導者,意味著會有很多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改變。下沉到陶瓷行業,我想,也是會面對著許多的變革。擁抱變革,迎來行業和個人的發展契機,將是一件很牛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