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方多個產區特別是“2+26”區域內的陶瓷企業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停產,讓近兩百家陶瓷企業損失慘重。尤其是今年大氣污染預警、全國“兩會”召開,多個產區陶瓷企業直到3月底才真正點火復產。
產區政府也加大了對陶瓷企業污染的治理,其中,“氣代煤”、“電代煤”等能源轉換、綠色生產首當其沖,另外,鼓勵支持陶瓷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加快品牌建設,推動產業升級,也是產區政府重點推動的主要任務。
面對愈加嚴厲的環保治理,陶瓷企業感到危機一步步逼近。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春節期間,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等地陶企紛紛購置了更為先進的除塵、脫硫、脫硝設備,對料倉進行封閉,安裝噴淋設施。
除此之外,北方建陶產區目前發展現狀如何?根據現狀,環保治理指向何方?
陜西:盡快完成煤改氣,實現綠色生產
陜西千陽產區提出,支持陶瓷企業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盡快完成煤改氣,實現綠色生產。同時也要求企業跟蹤產業發展方向,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生產工藝,研發新產品,提升附加值,促進產品結構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另外,將深化品牌戰略,加大名牌產品創建力度,爭創3-5個省市名優產品,推動千陽陶瓷提質增效。
陜西另外一個建陶產區富平縣提出,全力加快陜燃氣綜合利用、陜焦化清潔生產、天然氣分布式能源、華達陶瓷二期等項目建設,確保西北清潔能源物流基地、等項目建成投產。同時提出,嚴把項目準入關口,強化企業環境監測,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和排污企業黑名單制度,以最嚴厲的問責、最強硬的措施,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河北:推動轉型升級,完善能源結構
河北高邑作為北方地區率先實現“煤改氣”的產區之一,今年建陶產業的發展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上。高邑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圍繞打造“陶瓷小鎮”,縣財政列出專項資金,邀請國內頂尖專家、知名企業家前來授課,力促企業家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企業增強質量意識、標準意識,激發企業家質量興企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支持陶瓷質檢中心升級改造,年內爭創省級研發中心;鼓勵骨干企業與業內知名企業進行OEM制造,支持陶瓷企業調整生產方向,實現差異化生產;籌辦陶瓷高峰論壇,叫響高邑陶瓷區域品牌。
而緊鄰高邑尚未進行“煤改氣”的贊皇產區則提出,穩妥推進“氣代煤”、“電代煤”能源結構調整,積極推廣型煤、生物質等潔凈能源,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由于贊皇縣沒有天然氣能源,陶瓷企業至今仍未進行“煤改氣”。
永年產區則提出,以“減排、壓煤、降塵”作為主攻方向,嚴厲打擊偷排偷放行為,嚴查重污染企業,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清潔能源替代進度。
河南:環保投入再加碼,抓好錯峰生產
除河北外,河南也是環保治理較為嚴厲的省份,特別是內黃、鶴壁等重點產區均處于“2+26”區域之內,河南對建陶企業污染治理力度也在不斷加碼。新南亞陶瓷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內黃每家陶瓷企業在環保上的投入達到了500至1000萬元。
去年年底,河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陶產業要實現超低排放,使陶瓷企業的環保壓力陡然加大。
作為河南最大的建陶產區,內黃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陶瓷企業“煤改氣”,但因為天然氣資源短缺,短期內很難實現“煤改氣”。此外,在轉型升級上,內黃縣提出圍繞百億級新型陶瓷產區集群,鼓勵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延鏈條、創品牌、搶市場,加速推動規模制造向智能制造、精品制造轉變。
河南汝陽產區提出,積極引入新技術,重點做好國邦陶瓷、強盛陶瓷等企業升級改造。抓好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停產限產及應急減排,做好陶瓷行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
河南襄城縣則把治理的重點放在了大氣污染防治上,特別強調堅持鐵腕治理、標本兼治,嚴格實施重點時段工業企業錯峰生產。
山西:實現能源替換,提升產業規模
山西是近兩年北方地區發展最快的產區,處于“2+26”范圍內的陽城縣,去年15家陶瓷企業就實現了能源替換,改用了資源豐富的煤層氣。
新興產區垣曲則仍在推動陶瓷建材產業壯大,除了中條山集團年產4000萬平方米高檔建筑陶瓷項目今年要建成投產外。仍要加大陶瓷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吸引1—2家知名陶瓷企業入駐園區,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產業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