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根據該方案,文化領域的多個機構將進行改革,其中,將新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文化大部制改革又向前邁了一步。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特約專家、文化部“十三五”規劃特聘專家彭中天表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也將是歷史文化變現的最好途徑。(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這只靴子終于落地了,文旅融合終于成為了國家行為,我作為一名文化經濟學者自是擊節叫好、歡喜莫名。
記得十年前,我為廬山做品牌顧問和戰略策劃時,就提出廬山的戰略定位是“人文圣山”,應當仁不讓地率先在全國舉起文化旅游的大旗,成為標桿,成為引領,今天終成氣候,無比欣慰矣!自稱為“化”人(區別于文人)的我一直呼吁文化經濟化,倡導守文之正,出經之奇,提出從文化產權抓起,通過業態創新和要素市場建設,讓文化插上金融與科技的翅膀飛進千家萬戶,為百姓美好生活服務。并在此基礎上正式提出“文化財富論”和“文化生產力”的概念,可謂磨劍十年。為了這些夢想我也是多次發文呼喊,文化部必須改革,文化部的工作重心不能只抓文,而忽略化,文而化之才能化而文之,要以“文”化產業、以“文”化經濟、以“文”化生活,即讓五千年文化轉變成一種新的能源去推動新的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一句話:文化要為人類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服務!只有這樣才真正擺正了當今文化的位置。只抓文,除了花錢難出成果,因為文不是政府想抓就有的,走形式可以,出精品佳品難上難。
文如群山,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巨峰,想要翻越談何容易,所以做文必然痛苦,但轉換一個思維方式,我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的文化遺產等待我們去轉化利用,這是精神財富,更是存量資產。因此我們在化的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文化應該引領思想與生活方式,更應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能源與新動力。而旅游恰恰就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方式,是文化轉化的最好形式與載體,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也將是歷史文化變現的最好途徑。
社會發展需要新能源,國家興旺需要新經濟,百姓幸福需要新財富。文化資源的資產化、財富化與產業化是必然之路!這就我對文化和旅游部成立的解讀。唯一遺憾的是改得還不徹底,體育、廣電、出版沒有納入進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文化部,但以化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是毫無疑問的了,這就是最本質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