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磚行業正處于“多事之秋”,剛挺過成本暴漲,又迎來了停產潮。除了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夾江生產線大量調整的,還有環保問題。在市場和設備落后的誘因下,要么翻新重建,要么技改轉型,停產落后產能已經勢在必行。
今年的環保力度空前放大,一道道環保政策就是瓷磚行業頭頂的低氣壓。對于瓷磚企業而言,這股“低氣壓”帶來的力度更大。困境使人行動,或許因此停產的企業,正在經歷一次一次“恢復出廠設置”,這也許能讓業內環境變得更健康。
瓷磚行業正處于“多事之秋”,剛挺過成本暴漲,又迎來了停產潮。
遼寧法庫產區內的陶企,在本該是全年銷售旺季的9、10月,卻迎來了停產潮,預計從本月底開始,將有近10%的生產線采取集體限產或停產措施,預計到11月末,產區內接近8成的陶企將進入季節性停產。
目前法庫產區共有陶企43家,生產線80多條,10%的比例意味著近10條生產線將停產。到目前已經兩家公司將生產線停產,一家是沈陽金美佳陶瓷,因生產存在隱患而被責令停產整頓。另一家是沈陽大君陶瓷,由于銷量降低等原因向開發區申報提前停產的書面申請。
法庫產區由于季節關系,每年的生產周期只有7、8個月左右,依據往年的情況,法庫產區大部分陶企的生產時間可以維持到12月中旬左右。但由于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法庫產區的大部分企業處于不飽和開工狀態,有些陶企的擁有4、5條線,但保持開工的只有1條生產線。
法庫產區的這種情況是市場惡性競爭的結果。前一階段,瓷磚品牌為了獲得更多的銷量,低價策略貫徹整個法庫產區,尤其是金剛石、帝皇玉等地磚產品,價位已經降到無利可圖的程度。
法庫產區整體進行限產或停產,對市場上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可以起到去庫存的作用。“產能過剩”的減弱,可以緩解產區陷入的惡性價格戰。
法庫產區的停產舉措是計劃性改善市場,但更多產區的停產則是被動,沒有選擇權的。
持續擴大化的停產
今年的環保力度空前放大,一道道環保政策就是瓷磚行業頭頂的低氣壓。進入10月以來,北方多個瓷磚產區發布停產通知。
作為北京空氣質量的共同承擔體,河北省政府9月份頒布的《河北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計劃到2018年3月31日,全省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比2016—2017年同期下降15%以上,這個方案的實施中,有近30家陶企被列入嚴查的環保清單。
不止河北,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的河南省,也發布了《河南省2017-2018年秋冬季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實施方案》。方案中計劃將洛陽市、平頂山市行政區域內的47家陶瓷企業,截止到2018年3月15日全部停產。其余省轄市、省直管縣(市)行政區域內的14家陶瓷企業,截止到2018年2月24日,全部停產。
河南、河北作為停產重災區,河北的贊皇、永年、沙河,河南的內黃、鶴壁等產區,預計停產企業將超過70家。
2014年以來關停倒閉的有25家陶企、35條生產線,其中徹底拆除的有14家陶企20條生產線,另外的11家陶企15條生產線處于停產狀態,生產設備并沒有拆除。從區域分布來看,25家關停企業中山西2家、河南9家、河北8家、寧夏2家、陜西4家。拆除的14家企業山西1家、河南3家、河北7家、陜西3家。無論是關停還是拆除,河南、河北占比都比較多,這可能是由于空氣治理導致的。
停產意味著影響生產成本,但環保又是不可抗力因素。自2014年12月,環境保護部發布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后,環保治理就被提上日程,大力度的,不留余地的。
在2016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辦理限產、停產案件共5673件,同比上升83%,占環保法配套辦法各類案件總數的25%。具體來看,停產整治措施占比約84%,限制生產措施占比約16%。
10月30日,環保部發布《環境保護部關于修改<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的決定》中顯示,陶企將被責令停產整改的11種情況:
1、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
2、通過偷排、篡改或者偽造監測數據、以逃避現場檢查為目的的臨時停產、非緊急情況下開啟應急排放通道、不正常運行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的;
3、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
4、未按照規定進行預處理,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不符合處理工藝要求的工業廢水的;
5、一年內因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被實施按日連續處罰,又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的;
6、三十日內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數據累計超標五日的;
7、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三倍以上的;
8、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度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
9、被責令限制生產后仍然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污染物的;
10、因突發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過排放標準或者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
11、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停產重置行業發展狀況
對于瓷磚行業的發展來說,哪有什么以不變應萬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四川夾江、廣東佛山、福建晉江、山東淄博并成為傳統的“四大產區”。夾江是瓷片重點產區,在2014年大約有30條瓷片生產線在運營中。
從市場需求來說,瓷片的需求早就是過去式了。適應市場必然要調整生產線,夾江的瓷片生產線到2017年只剩下18條,但拋釉磚生產線在三年內新增了15條,目前達到28條,日產能也由原來的14.4萬平方米,增長到44.9萬平方米。
除了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夾江生產線大量調整的,還有環保問題。夾江的生產線大多是在2000~2005年左右建成,十幾年的耗損,產生了“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問題。在市場和設備落后的誘因下,要么翻新重建,要么技改轉型,停產落后產能已經勢在必行。
低價永遠是瓷磚行業繞不開的惡性競爭,自今年開年以來,夾江產區內全拋釉銷售價格一路走低,從年初的16元/片,跌至現在的15元/片。
和夾江類似的,是陷入低價惡意競爭中的遼寧法庫產區。為了調整產區的不良狀況,除了采取停產策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新品研發,目前精雕釉、噴墨拋光磚、柔光大理石等新品已經引起了市場的關注。為了在9、10月份銷售旺季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法庫開始了第14屆法庫國際陶博會的籌備,以此來擴大、鞏固經銷商團隊。
自從十幾年前意大利的先進設備引入中國市場,國內的瓷磚行業快速發展,很快陶企就囿于這種快速發展的快感中,陷入了環保和惡意競爭中。
困境使人行動,停產對瓷磚行業來說是“壞”的境況,但未嘗不是件“好”的事情,這對瓷磚行業來說,也許就是一次“恢復出廠設置”。
環保督查力度不減 陶瓷企業轉型升級已是必然。
來源:材思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