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展,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陶瓷產業格局也隨之不斷發展,不斷書寫。
目前,國外陶瓷行業整體工業技術進入智能化、自動化進程的階段,且不斷創新快速發展中,這對中國陶瓷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挑戰與機遇。在“互聯網+”“智能時代”、“全定制”、“ VR技術”、“供應鏈整合”、“經濟供給側改革”等這些新名詞字眼逐步涌入陶瓷行業并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逐步書寫著陶瓷行業新格局。
首先,我們先簡單闡述中國陶瓷古代發展格局的演變史。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乾隆以后,從嘉慶開始直到解放前夕,即從19世紀中葉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末,特別是鴉片戰爭(1840年)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反動統治的日益腐朽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步步人侵,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瓷業由停滯而趨向衰落。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的陶瓷工業不但不能發展,而且日漸蕭條、衰退,洋瓷輸入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至解放前夕,中國的陶瓷工業已奄奄一息。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我國陶瓷業獲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建立了社會主義的陶瓷工業體系。近代陶瓷瓷器在改革開放后以龍泉青瓷為首。
緊接著讓我們觀望中國現代陶瓷新格局的發展。自二十世紀80年代佛山耐酸陶瓷廠從意大利引進中國第一條全自動陶瓷墻地磚生產線開始,中國建筑陶瓷產業邁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中國陶瓷開始了它的成長之路,面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市場容量,使得中國的建陶業發展極為迅猛,在不過20年的時間中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一建陶生產大國。
從2000年陶瓷仿古磚開始興起,以馬可波羅為先鋒開創仿古磚品類,引導了整個陶瓷行業的新風向,而仿古風也占據整個陶瓷行業,在陶瓷行業形成了瓷片、拋光磚、仿古磚三足鼎立的格局。隨著經濟發展與時代進步,仿古磚、拋光磚的潮流逐漸被全拋釉所取代,使得陶瓷行業再次出現新局面,全拋釉的出現,備受人們喜愛,成為當時最被看好也最為用戶喜好的瓷磚品類。我國陶瓷墻地磚的制造水平迅速與歐洲拉近,尤其是拋光磚的制造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已經遠遠領先世界水平,創造了“中國建陶制造模式”的神話,陶瓷行業也由此火熱起來。
但真正讓陶瓷行業走入全新輝煌的當屬微晶石。微晶石的出現,使得瓷磚開始進入高端高檔商品的時代,當時,以博德精工為最盛者,并成為了當時最具價值的微晶石品牌,同時也形成了博德、嘉俊、新中源、歐神諾四大品牌的格局。全拋釉與微晶石不斷競爭與發展的同時,以簡一為首,金尊玉、通利、安華等齊頭并舉的大理石出現了并成為了中國建陶界第六大品類的產品,開創了陶瓷行業又一全新的局面。而從國家十二五計劃把節能環保作為國策的時候,陶瓷薄板,乃至2017開局即將出現的博德、蒙娜麗莎、亞細亞、BOBO、金牌亞洲等企業重磅推出的“大板”品類應運而生,勢必再一次開創中國陶瓷界嶄新格局。
如果把中國陶瓷格局演變史用一句詩來表達的話,那么“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這句詩想必是再合適不過了。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時代在發展,我們在進步,我們一直在追求創新,也在努力創新中不斷進步。中國陶瓷,不僅僅代表著的是陶瓷,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簽,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途徑與方式之一。而近幾年來,國家鼓勵“一帶一路”的政策,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陶瓷發展將走向對外發展另一全新局面。我們相信,中國陶瓷格局的書寫將會更加燦爛輝煌!2017讓我們攜手打造中國陶瓷新格局,創新發展中國陶瓷,為中國陶瓷和世界陶瓷創造璀璨的文化與經濟價值!
(來源美家網。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聯系方式:0757-82770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