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報道稱,諸多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中國制造”產品,因標準不同導致品質有別。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這在國內一些出口行業早已成為“慣例”。
雙重標準下的不同品質,在早前的水龍頭“含鉛門”事件中就有曝光,外銷的產品,含鉛量是符合相關標準的,而內銷的,則存在含量超標不合格的情況。
這種國內國際“不同線、不同標、不同質”的尷尬,在國內陶瓷衛浴行業也相應存在,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智能馬桶蓋事件了。產自國內的馬桶蓋出口到國際市場,被認為執行標準高、品質水平高,而成為國內消費者不惜花費更高成本遠赴國外“爆買”的重點商品之一,這也引發了對“中國制造”的更多追問和思考。
有業內人士稱,有的“中國制造”產品不在國內銷售,是受限于國內市場發展階段,一些高品質商品價格偏貴,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此舉是企業“以需定供”的權衡。
這種解釋似乎有一定道理。鑒于國內消費水平不高,加上企業逐利本能的體現,國內企業按照國際高標準生產的高品質產品,銷往消費水平偏高的國際市場,企業也會獲益頗多。
照此邏輯推演,一方面證實我國陶衛企業能夠生產出國際一流的高品質產品,馬桶蓋、水龍頭、衛生陶瓷、瓷磚等達到國際品質也非遙不可及,因為好多國際知名陶衛品牌都在國內貼牌,品質不過關也不會達成合作。所以有時候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國產陶衛產品品質水平并不輸國外品牌,卻時常慘遭各路人馬貶損為“缺乏工匠精神”,這是不全面、不公正的,我們欠陶衛業一個“正眼相待”。
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引發消費升級,以及國內市場進入需求主導階段,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呈井噴之勢。由此,高標準高品質產品銷往國外,低端低檔產品只能內銷的形勢正在被迅速改變。在品質革命及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國內對中高檔陶衛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對品牌產品更加關注,更熱衷高品質、高性價比與個性化產品。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決定了企業再依靠單純拼價格的“老路”已難以維系。國內陶衛品牌要留住消費者匆匆“海外買”的腳步,還需在品質、標準、服務等方面再下一城。
“雙標準”帶來“雙品質”的陰影,折射出我國陶衛業發展的不成熟、不均衡。其存在的合理性,又表明我國陶衛業有能力以國際品質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共同信任和青睞。
怎樣的需求決定怎樣的供給。高品質已成為需求熱點,也是競爭焦點、品牌基點。陶衛企業應抓住當前品質升級的最佳窗口期,升級標準、提高品質以達到國際線,完美標準,整體提高國貨產品及格線。深化工匠精神,讓工匠品質成為傳承的精髓、百年的基礎。如果錯過品質升級的窗口期,將來我們可能花費更高成本,付出更大代價,留下更多后遺癥。陶衛企業應抓住創新驅動的關鍵期,以創新+品質帶動國貨產品的整體供給水平提升,惟如此才會讓“海外買”轉向國內,才會讓國產陶衛精品真正迎來消費者的信心和信任。
良好的市場環境亟需被建立,讓好產品有好回報,企業才會更具創新與發展動力。我們不是沒有生產好產品的能力,而是缺少鼓勵好產品的機制,缺少良性競爭的法制與誠信市場環境。讓市場的“無形手”充分發力,倒逼陶衛企業不斷創新提升品質,激發企業改善新供給、滿足新需求的積極性,讓政府的“有形手”堅強有力,矢志營造誠信經營的法制競爭秩序,提升違法違規成本。
樂家、恒潔、東鵬等企業曾共同簽署質量提升承諾書,承諾做到“內銷與外銷產品、電商與實體店產品、自主品牌和貼牌產品采用同等級別質量標準生產,同一水平生產線生產,同等質量要求驗收。”
推進雙標準、雙品質并軌,實現“同線同標同質”,既滿足了國際市場需求,消除了標準差異帶來的“品質差距”和“信任差距”;又迎合了國內消費升級,滿足了中高端消費需求、留住了國內消費者;更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全新動力和契機,讓轉型升級更有質量和效益。或許道路坎坷,或許假以時日,但這應該是一條不會偏航的主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