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廣州舉辦的2016中國家居建材品牌發展論壇上,唯美集團的黃建平先生分析說,大意是,由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井噴,讓陶瓷企業得到了喘息機會,真正的壓力還在后面;而這又延緩了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行業新增了400條拋釉磚生產線,到了明年,拋釉磚會是紅海。
黃建平先生的這番話,估計會讓很多同行失望———業內還有不少人,期待這兩年的市場萎縮只是暫時,寄望會和此前一樣,再來一波好行情———甚至朋友圈經常有廠家銷售人員提醒經銷商及時備貨。不過,經我們對終端經銷商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這種言辭普遍已經麻木,也沒有太多人信以為真。
市場的冷清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窮則思變,從前年開始,就已經有陶瓷廠開始改線,從拋光磚改為拋釉磚、仿古磚,各大產區都有不少。謀求改變本來是好事,但倘若在掉頭過程中大家又是盲目跟風,覺得拋釉磚利潤尚可,也就跟著都轉變去做了拋釉磚———自以為和別人拉開距離了,實際上也還是無法突破惡性競爭的怪圈。
這話不是危言聳聽。業內朋友聊天,不管是做品牌的,還是做批發的,無不嘆息當前中國陶瓷工廠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噴墨打印機的出現,讓中國與國外品牌的差異縮小還是增大?業內尚有爭議。但它讓中國各大品牌、各大工廠的產品差異越來越小,恐怕沒人會有異議。模仿的成本越來越小,必然導致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拼完花色拼價格,而隨著生產成本、物流成本的持續攀升,為了在價格戰中搶占一席之地,偷工減料的情況估計很難避免,如此惡性循環,也許最后就是把拋釉磚也做成無利可圖的產品。
市場競爭就是這么殘酷,所以,我們實在無法為新增多少條生產線、多少個工廠改線唱贊歌。相反,對于那些仍然以產能大為優勢,需要通過產能來攤薄成本、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來說,不管怎么改線,都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不能通過改線為契機、逐步提升原創設計能力、產品研發能力、渠道服務能力,與其加大投入改線卻生產出一堆沒什么競爭力的產品,不如省下這筆錢,免去了反復的折騰。
要避免拋釉磚出現像拋光磚一樣的下場,除了產能方面,產品創新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但讓人擔心的是,在陶瓷工廠創新能力、創新動力、創新投入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偽創新”“偽先進”卻是層出不窮。今天你敢說3D,后天他就敢說4D,甚至7D、9D都無所謂,你能想到多大就多大———這樣的環境下,營銷概念是滿天飛了,但是卻又讓客戶越來越對產品失去信心。如果技術不成熟,卻盲目夸大,必然會加速這個品類的衰退進程。
對工廠來說,改線有風險,經營需謹慎。對經銷商而言,可能更需要思考,如果有一天,廠家的產品已經不能點燃你的任何熱情了,你又要以怎樣的超值服務去打動你的客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