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農先生
張永農,中共中央黨校國情國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級政工師。1973年從海南島調到佛山市陶瓷研究所任科技情報員;1975年調到佛陶集團,先后任能源科副科長、總經辦、黨委辦副主任;1989年創辦中國陶瓷行業首家行業報《陶城報》,并出任總編輯、社長;1998年4月,他當選《中國報刊月報》封面人物;2002年出任企業報《東鵬風采》總編輯; 2007年任廣東中窯窯業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2010年組建并出任中國陶瓷產業信息中心主任,參與建成了中國(佛山) 陶瓷價格指數。
他是活躍在陶瓷行業的“潮老頭”,瀟灑率真,有著寬廣的胸懷;他也“嫉惡如仇”,遇到不平之事,會義憤填膺,以筆為劍弘揚正氣;他成功策劃“中國陶瓷城”的名字,并獲得中國建材協會及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授牌;他成功主持籌建中國建筑陶瓷博物館落戶東莞。他就是備受行業敬仰的元老級人物,人稱“張老”的張永農。
“張永農辦報的本事,就是自己養活自己”
“那時候整個行業都沒有報紙,所以我就想辦一份報紙。”說起《陶城報》的創辦,張永農回憶,當時自己還是佛陶集團總經辦副主任,經常給領導起草報告、處理繁瑣的日常事務,但每天下班回家,都會把外單位寄來的企業報拿來琢磨,希望佛陶也能有一份自己的報紙。1989年3月18日,經佛陶集團黨委批準,《陶城報》創刊。首期面世即獲得業內人士一片叫好聲。
1992年9月10日,《陶城報》獲準在全國公開發行,由一份企業報變成了一份行業主流媒體,張永農出任社長、總編輯。其專欄“火中花”則成為了《陶城報》的金字招牌。“不到3年的時間,我就到北京拿到了國內統一刊號,把它辦成全國的了。張永農的本事,就是自己養活自己。”
張永農表示,《陶城報》開創了“自負盈虧”的辦報先河,早早進入了市場經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自己也因此被中共中央黨校國情國策研究中心聘請為高級研究員。
“佛山陶博會是一個行業平臺,不可能只允許大企業參加”
佛山現代建陶的輝煌歷史,由1983年,石灣利華裝飾磚廠從意大利引進全國第一條全自動生產線開始。“當時有中央領導人來佛山視察,看到這條生產線,邊看邊高興地說,‘這就跟印人民幣一樣’ !秘書來叫他也不走!”張永農回憶,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佛山陶瓷迅速擴大,企業數量急速增長。“當年搞陶瓷,怎么做都賺錢。”
然而進入21世紀,建陶行業供大于求,企業亟需通過展示自己的產品以打開銷路。2002年,佛山第一家陶瓷綜合展銷機構應運而生,在張永農的建議下命名為“中國陶瓷城”。張永農表示,“當時辦陶瓷城的時候,就是打算要辦展會,借助陶瓷城的展廳和展會的形式,把佛山陶瓷的產品推向全世界。”有了場地條件和產業基礎,加上廠商們迫切展示產品的需求,2002年10月18日,首屆佛山陶博會誕生。
2006年,無論是佛山陶博會還是佛山建陶產業,都迎來了行業周期的首個頂峰。然而在那年之后,部分大型企業對展會和中國陶瓷城的態度悄然變化,一些大企業從中國陶瓷城撤走,自立門戶,發展自己的展廳,不少業界大佬也退出佛山陶博會。“當時有些小企業進來,引起很多人非議。”張永農表示,這并非說明佛山陶博會吸引力在下降,其實,每個企業都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佛山陶博會是一個行業平臺,不可能只允許大企業參加。“現在的大企業,誰不是靠佛山陶博會打響知名度的!你現在牛了,說人家不應該進,沒有這個道理的!”他建議,佛山陶博會應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成為佛山本土陶瓷企業的“孵化器”。
“模仿+改進=創新,這個思想不解決,對行業一點好處都沒有。”
近年來,市場萎縮,導致建陶行業進入深度轉型期,越來越多的品牌,更加注重產品創新和品牌的宣傳推廣。即便如此,依然會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產品創新越來越少了,抄襲成風……”對于行業里各種批評、聲討模仿的現象,張永農表示,模仿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在醫院的初生嬰兒室里面,只要有一個嬰兒啼哭,其他寶寶便會相互模仿,從而上演一出啼哭“大合唱”。沒有模仿,就沒有人類社會。
“在當今這個時代,真正的發明基本上是沒有了。”張永農認為,在近年來的展會上,一些亮眼的產品,其實都是通過模仿加改進而實現的,這就是創新了!“不要整天說人家模仿,因為你不可能找出不模仿的。無論你是模仿大自然,還是模仿意大利,亦或是模仿佛山同行。”張永農認為,如今資訊發達,更加不可能不模仿。而能夠被別人模仿,其實就很了不起了。張永農強調,模仿+改進=創新。“這個思想不解決,對行業一點好處都沒有。”
第28屆佛山陶博會電子門票預登記火熱申請中,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點擊下方鏈接,獲取電子門票。
報名鏈接:
http://t.eccc.com.cn/index.html?activity=1&source=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