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磚去產能成泡影 陶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去年,部分虧損嚴重的陶企被迫停產,不少產區主動關停落后產能,陶瓷市場遭遇了行業多年來最冷的寒冬,破產、跑路、倒閉熬不下去的企業逐漸增多,新增產能和實際銷量在2015年都出現了拐點。
然而2016年新年伊始,在國家去產能的大潮中,陶瓷市場也受到提振,從今年上半年至今,受益于瓷磚價格回暖小幅上漲,全國大部分產區陶瓷廠經營狀況普遍好轉,繼續生產有效益,各路瓷磚廠家早就將去產能拋之腦后,誰還聽去產能那些論調,即使在環保治理最嚴厲的產區,陶企也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邊停了,然后到其他地區在去新建。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短短半年不到,四川、江西、湖北、山東、廣西、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邊遠地區新建生產線達到近50條生產線,加上改線的上百條,瓷磚新建、改線的陶瓷廠規模進一步擴大,技術更成熟、產能更大、競爭力更強,此消彼長的產能格局,使得陶瓷行業市場競爭無止境的加劇傳承下去,從而成為始終壓制瓷磚價格的頑疾。
2.特價磚沖擊力度空前
近年來特價磚的“紅火”暢銷,是在前幾年很多陶瓷廠嚴重爆倉的背景下產生的,與此前部分破產廠家的沖款磚、抵價轉、頂賬磚幾乎同出一轍,隨著特價磚傾銷力度的越來越大,由于各自進貨的渠道、價格的不透明,就為市場價格戰提供了溫床,而且愈演愈烈,因為一片磚哪怕只賺幾分錢,對于走量巨大的經營者或經銷商來說,每天的收益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這種短、平、快的買賣手法不斷流行,唯利是圖讓原本就低迷的瓷磚價格欲漲乏力,并且輕松打亂了正規廠家在市場上的買賣次序,特價磚游擊隊的成立并壯大,已成為瓷磚價格反彈途中的攔路虎。
3.部分陶企仍陷于去老庫存的泥潭
今年以來,瓷磚市場最暢銷的無疑就是金剛石、微晶石、大理石等瓷磚,然而在這些瓷磚供不應求的背后,是過去陶瓷廠老產品如全拋釉、拋光磚、仿古磚、瓷片等的庫存嚴重積壓,新產品越是暢銷,老產品越是難以有效消化,廠家在去庫存的同時,不得降價處理老產品,進而繼續影響和拉低暢銷產品的價格。畢竟這些新品瓷磚在走量上遠遠不及全拋釉、拋光磚、仿古磚、瓷片等主流品種。只有老庫存消耗殆盡,消化的差不多了,新產品價格才有可能漲聲響起來。
4.瓷磚產品同質化競爭幾乎無解
隨著以80、90后為主導的消費主流群體逐漸登臺,市場將越來越多整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瓷磚企業生產設計個性化的產品或將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關注,這從今年新上線、和改線的陶企新品受到市場追捧中得到了認證,唯有將消費者的感官需求融合到產品中,主打年輕牌才能夠在未來的市場中被終端客戶所青睞,因此低質低價的瓷磚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這一時間換空間的過程中,誰都想突出自己的個性化以及性價比。
然而令很多靠技術研發以及綜合能力出眾廠家不爽的是,當一個新品瓷磚熱銷的時候,大家又一擁而上,只要貼上佛山制造的牌子,不論質量好壞都能大賣。在某種程度可以說,拿來主義的同質化的競爭,就是瓷磚價格長期處于低迷的罪魁禍首。
5.陶瓷行業沒有領頭羊
瓷磚行業沒有登高一呼的品牌領頭羊,這個事實已存在多年。瓷磚不像手機、食品、服裝、家電等關注度那么高,一般消費者不買陶瓷的時候,是不關注的。因此,瓷磚品牌識別度自然就會降低,使的行業整體利潤不能最大化。
目前很多規模以上的大陶企逐漸面臨銷量下滑,費用上升,利潤下降的尷尬局面,也包括經銷商,都有銷量增長依賴癥。而銷量增長,費用也同步上升;當一味追求銷量再增長,而利潤不能同步時,就一定產生很大的問題。陶企各自為戰,長此以往,越是難以形成像其他行業巨頭諸如小米、茅臺、聯想、格力等一呼百應的行業龍頭效應。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極度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的陶瓷行業,隨個國內環保、去產能浪潮的進一步升級,一些設備技術落后、不規范、不專業的陶瓷企業會逐漸會被整合、甚至淘汰出局,未來3-5年內,出現一個以口碑型、時尚型、價值型為突破口的行業領頭羊來引領行業的價格體系,應該還是大有希望的。
總之,如果瓷磚產能過剩的情況能得到有效化解,瓷磚價格就有望走出低谷。但若產能繼續無節操的釋放的話,市場一旦失去平衡掉頭向下,那么瓷磚價格真的就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