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瓷都”醴陵尋訪湘瓷之光,如果只是去醴陵窯的發源地溈山古村去看看,那就太小看“中國陶瓷文化名城”醴陵了。成為繼長沙窯之后的又一名窯,成為中國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以一個產業支撐一個城市近2000年而不衰,湖南唯有醴陵。有目共睹的是,醴陵瓷業發展的今天比昨天更五彩斑斕,更加美好。
7月盛夏的一天,我們一入醴陵,就直奔耗資6000萬元建設的新世紀陶瓷藝術館,進到藝術館一樓,就見一排大師工作室里面,陶瓷大師們正一個個在素胎上凝神屏氣地創作,藝術氣氛立刻變得氤氳起來。
易龍華館長告訴我們,館內除豐富的展品外,還開設有陶瓷工藝體驗區和“前展廳、后工廠”的“體驗游”,使人們能親身體驗陶瓷制作樂趣、見證精美作品從泥到瓷過程,如今這里已接待世界各地游客20余萬人。
醴陵陶瓷產業是我省十大標志性支柱產業
我們來到新世紀陶瓷的生產線上,第一次參觀有十多道工序的瓷品生產流程。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是我國三大古“瓷都”(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福建德化)之一,也是全國八大陶瓷主產區之一。醴陵陶瓷產業已經被確定為全省十大標志性支柱產業,列入全省50個支持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集群。
看到下面幾組數據,你就更明白為什么醴陵有“瓷城”之名了。2015年,醴陵陶瓷工業總產值555.9億元,增長13.5%;日用瓷年產量88億件,增長11.7%;工業瓷年產量119.5萬噸,增長10.8%;陶瓷出口創匯3億美元,年納稅總額5.4億元。醴陵現有陶瓷企業665家,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條,產品包括日用瓷、電瓷、工藝瓷、工業陶瓷、新型陶瓷5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是業內對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最高評價。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三次燒成”方法:器物成型后先入窯經800℃-900℃的溫度素燒,然后用高溫顏料在素坯上作畫,畫畢后又入窯經800℃-900℃的溫度燒去油墨線,出窯后施透明釉(故稱“釉下”),再次入窯經1380℃-1400℃高溫進行第三次燒成。其成品耐磨損、耐酸堿腐蝕,不褪色,不含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醴陵釉下五彩的特點是:瓷器的胎體較輕,釉面滑潤,玻璃化程度強,色彩清新,瓷畫面富有日本藝術品風格。釉下五彩首先保護了紋飾不受外界的磨損,日用品在使用時還減少了彩料中鉛的毒害,因此釉下五彩受到國內外的歡迎。
來到醴陵鳳凰大道“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眼前的建筑群給人驚艷之感。外部造型獨特的醴陵陶瓷博物館座落在這里,這個藝術城由意大利阿克雅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外形就像幾個碩大無比的瓷器,十分惹人注目。我們由此翻開了醴陵瓷業的歷史。
1909年—1915年間,醴陵五彩瓷相繼在武漢勸業會、南洋賽會、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大獎,將醴陵釉下五彩瓷推上了“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釉下五彩碩果累累花缸,是一代宗師吳壽祺先生晚年的經典之作,口徑達到70厘米,純手工打造,氣勢磅礴、技藝精湛。1964年,它曾經作為國慶獻禮瓷陳設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時隔51年后,這件作品首次回到它的原產地展出。
釉下五彩錦雞牡丹紋鳳尾尊,是在清宣統元年為清宮御制的一件禮品瓷,當時是熊希齡進京獻給慈禧太后的一件禮品。其工藝之復雜、繪畫之精美,燒制年代之早可與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扁豆雙禽瓶》比肩。
1958年,國家投資800萬元,對醴陵瓷業進行技術改造,恢復并擴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產。同年成立了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1964年更名為群力瓷廠)。醴陵不僅先后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特制瓷器,還多次制作國家宴會瓷和國際禮品瓷,用于接待外賓或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元首,醴陵瓷也因此獲得“國瓷”美譽。
改革開放后,醴陵瓷業百花齊放,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涌現,各家精品層出不窮,由單一的日用瓷向工業陶瓷、建筑陶瓷、高低壓電瓷、工藝美術瓷等多元化發展。毋庸置疑,醴陵陶瓷產業迎來新的輝煌時代。
醴陵陶瓷大事記
◆東漢時期:出現較大規模從事陶器生產的作坊
◆1905年: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籌建湖南瓷業公司
◆1908年:舉世聞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橫空出世
◆1909年—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國內外多次獲金獎,被推上“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其中,1915年,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榮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
◆1958年:國家投巨資恢復釉下五彩瓷的生產
◆2003年:醴陵陶瓷產業被確定為全省十大標志性支柱產業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醴陵被授予“醴陵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2015年:3月26日—4月6日,舉行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暨首屆湖南(醴陵)陶瓷博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