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建材業產能過剩的一片哀嚎聲里,東莞市長安鎮一家名為環球石材集團有限公司(832123,下稱環球石材)的企業,被視為制造企業實行工業4.0、促進產業升級的樣本,還出現在了中央電視臺11月16日的《朝聞天下》欄目中。
根據央視報道,11月2日,環球石材宣布引入意大利百利通(Breton)公司的CEMSTONE人造石生產線已正式投產。這條CEMSTONE人造石生產線總投資1.6億元,整個生產流程完全自動化完成,年產能將達到60萬平方米。
經過兩年的談判,環球石材和百利通才簽署了引入生產線的排他協議。環球石材CFO何友光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意味著在高端人造石領域環球石材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競爭對手。而且人造石材的毛利率可以達到45%,未來幾年,它的收入也會占環球石材總收入的50%以上。”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材生產國,環球石材則是國內最大石材生產企業。據中國建材網的報道,中國石材的生產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福建省、廣東省,東部的山東省三個石材生產大省,其中福建與山東為原料與加工生產大省,廣東主要從事進口石材的加工,上述三省占了中國石材生產85%的產量。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中,中國石材行業市場發展亦深受影響。環球石材未能幸免。根據該公司上半年財報,2015年上半年該公司虧損了3305.79萬。
環球石材原來的主營品種是天然石,80%原材料為進口。生產人造石進入家裝、工裝市場,何友光認為這是環球石材未來的主要盈利點。何友光說:“目前萬達[微博]廣場有十七八家與我們合作,擁有了產線之后,我們可以自己制造,收入預計大概為每年兩億元。”萬達集團是環球石材的客戶之一,在引進產線之前,萬達廣場所使用的人造石材即由環球石材代理百利通進行合作。
除了收入上有所期待,引進CEMSTONE人造石生產線能極大地節省成本。目前環球石材只引進了一條生產線,完成總投資預計需要投入3億元。整個生產流程完全自動化,全程只需要配備15個工作人員在場輔助。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如果是以前純人工生產狀態,類似的一條生產線,大概需要700-800名工人。考慮到目前東莞招工難,且人工費用太高,提升成本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的現實,新引入的自動化產線解決了這些難題。
按照環球石材的規劃,未來5年將總共引進3條生產線,屆時產能將達到180萬平方米,3條生產線投入約6個億的成本將在4-5年左右收回。
2015年5月,環球石材登陸新三板,前后共籌集資金2.38億元。何友光對媒體透露,環球石材很快將啟動第三輪融資,年底前應該就可以落實。此外,雖然該公司是在新三板上市,但如有需要隨時準備轉板。
1991年就在東莞建廠的環球石材,趕上了東莞制造業從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的騰飛時代。該時期,東莞的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41.5%,工業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這一準工業化階段,東莞形成紡織、服裝、電子、食品、機械等行業的外資企業群體,各類利用外資的企業遍布東莞城鄉,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此輪制造業洗牌,先倒下的也正是上述行業中不具競爭力的企業。根據何友光的觀察,“東莞的制造業最先開始受影響的是塑膠、紡織業、制鞋業、其次是模型、電子信息加工產業。這些產業倒閉的一個原因是客戶太集中。”
以東莞工業發展提升階段出現的電子加工業為例,何友光分析,目前倒閉比較多的是手機生產鏈上的供應商(比如二級供應商),主要是因為手機市場增速不如從前,而且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變化大。比如三星[微博]手機的手機殼使用的是塑膠模型,但現在三星手機市場份額減少,而其他手機又多使用金屬殼,那么之前接受三星手機訂單的供應商也必定會面臨著訂單減少甚至沒有,其他手機訂單又沒有配套的產線,只能面臨倒閉。
客戶集中,廠商產業不能升級,是目前東莞制造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但手機產業的過熱也導致了產業的產能過剩,導致在市場增速減緩時,很多企業不能快速應變。
東莞機器人協會秘書長陳永剛也指出,目前東莞倒閉企業主要是一些生產線老舊,且自動化不全面,人力成本高,訂單利潤降低,很難轉型的廠商。
尚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供應商,和環球石材一樣,選擇了產業升級、開辟藍海或重組“增強抵抗力”的策略。
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300083.SZ,下稱勁勝精密)主要客戶是三星,根據其2015年上半年財報,半年度虧損1.69億元。雖然該公司的收入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主要客戶三星塑膠精密結構件營業收入大幅下降而下降,但該公司投資的金屬(CNC加工和鎂鋁合金)、粉末冶金、強化光學玻璃等項目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加。
勁勝精密采用的是多管齊下的策略。11月9日,勁勝精密發布公告重大資產重組獲的通過,收購了深圳市創世紀極限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創世紀機械主要為消費電子、通信、汽車制造、軌道交通等行業提供以高速精密CNC加工中心機為主的各類高檔數控機床等先進智能數控裝備,為勁勝精密上游企業。公告后,勁勝精密復牌漲停。
此前,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勁勝精密在生產線上也有變化,進行了自動化產線升級,目前已經在試運行階段,月底將會進入正式的運行。
2015年7月,勁勝精密的名字出現在國家工業度和信息化部2015年智能制造首批示范項目試點企業名錄中。該公司的“移動終端金屬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被工信部確定為“移動終端配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也是手機精密組件行業唯一一家試點企業。
所謂的“倒閉潮”,這是制造業企業去蕪存菁的過程,陳永剛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東莞目前想要做高精尖技術企業基地,只有有著一定的技術門檻的企業才能留得下來,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在界面新聞記者采訪陳永剛時,幾位企業管理者過來向陳永剛咨詢自動化產線更換事宜。他們也想趁著這兩年政府有獎勵刺激的時候,進行一部分生產線更替。更換之后,能夠減少人工成本的壓力,并且這種投入一般都可以在1-2年內回本。
陳永剛解釋,“現在進行更換是劃算的,政府不可能幫助一個企業去更換產線,但是東莞政府將連續3年,每年有2億元的資金讓更換產線的企業去申請,一個企業最高可以申請500萬,這就相當于打了個折扣。”
這個說法能從官方發布的數據得到證實。界面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4年東莞市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8.6%,2015年1-9月,東莞全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169.8億元,同比增長166%。
根據東莞經信局數據,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678個有效項目,總投資達55.39億元,新增設備儀器22576臺(套),其中莞產設備占15.55億元。申報項目數量遠超過去10年技改資助項目的數量總和。項目涉及東莞市五大支柱產業及四個特色產業,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這兩個支柱產業的項目最多,特色產業中則以包裝印刷業的項目最多。
何友光表示,這一次引進生產自動化產線,東莞市政府和長安鎮政府都分別給予了100萬元的資金支持,在地稅方面也從25%下降到了15%。這對企業而言,省下很大一筆支出,不無裨益。
根據東莞經信局的官方信息,所有“機器換人”項目完成后,相關企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4.9%;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8.04%提高至94.42%,可減少用工40959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0.6%。
雖然東莞市政府在資金上的支持,可以促動更多企業去升級產線,但“人”這個問題,仍是東莞也是整個珠江三角洲制造業需要面對并解決的。
進行更換產線后,企業需要的不再是普通重復機械化工作的工人,而是能夠維護機器,讓產線能夠順利運轉的工作人員。這種人才卻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區域最短缺的。陳永剛透露:“在東莞,現在只要一個能夠稍微帶個團隊,做自動化產線項目的人才,工資都2萬了,但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這也與廣東省高校水平慢慢減退有關。陳永剛說:“在珠江三角洲,說得上名字的也只有中山大學[微博]和華南理工大學,與長三角比起來,高校還是太少,另外在工程技術專業方面,在全國也并不是非常靠前的學校。”
珠三角制造業的“鐵甲時代”或許正在來臨,但是缺人這個事實,成了制造企業們的攔路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