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份香港銅喉錫焊接物料含鉛引發自來水含鉛事件之后,近日臺灣地區的自來水鉛管問題引起民眾重視。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佾達10月23日指出,水龍頭含鉛更值得正視,島內水龍頭含鉛量多在3%到7%,比歐美標準至少高出28倍。
吳佾達表示,全臺9成以上水龍頭是“銅鉛合金”材質,含鉛量高出歐美好幾倍的原因,出在島內至今沒有規范水龍頭含鉛量,業者考慮成本幾乎都使用鉛。
“符合歐美標準的水龍頭幾乎都外銷,島內不容易購得”,吳佾達說,島內大多家庭使用“銅鉛合金”或“銅合鋅”材質的水龍頭,主成分為銅、鉛,其他成分為微量鐵、鋁等。

水龍頭含鉛量多在3%到7% 比歐美標準高出28倍
鉛元素與空氣接觸后,會氧化生成一層保護膜,但在自來水長期沖洗下,保護膜會脫落浸入水中,造成鉛元素釋出。至于為何要加入“鉛”,主要是為方便鑄造及加工。吳佾達表示,自來水公司為凈化水質,會使用氯做為消毒劑,水中殘留的“余氯”更會加速水龍頭老化。使用6年以上的水龍頭,若切開水龍頭內部材質變成銅綠色或黑色,“鉛”的釋放量會大幅增加。
“隔夜自來水別喝!”吳佾達指出,民眾晚間少用水龍頭,水管內的水停留時間長,釋出的鉛濃度會明顯的攀升,建議民眾每天清晨,應打開水龍頭至少一分鐘,讓末端的水流掉后再使用。
“法令應盡速通過”,吳佾達表示,歐美國家和地區大多都是生飲水,早在20年前就制訂法令,要求水龍頭的含鉛量必須低于0.25%才能販賣,島內有必要規定及管制。臺“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24日表示,最近“標檢局技術委員會”已經討論出來,訂上限為百分之零點二五,下月即可完成公告。
臺經濟部標檢局表示,以前規定水龍頭鉛及其化合物為七ppb(0.07mg/kg)以下,未規定水龍頭本身含鉛量。去年著手修訂新標準,未來水龍頭含鉛量溶出值要求為五ppb以下,水龍頭材料鉛含量也限制在0.25%以下。
據了解,鉛管汰換取而代之的是合金管,并非不銹鋼管,主要是合金管的可塑性較大,也較不銹鋼管便宜,但仍有含鉛的成分,只是在安全標準的忍受范圍。
據了解,臺“行政院”正積極解決鉛管汰換問題,責成“經濟部”及臺灣自來水公司在更換水管時要加速優先汰換鉛管,若經費有所不足,“中央”會動用第二預備金支持,“不會排除任何縣市”。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佾達肯定臺當局正面響應,但臺當局應同步成立檢驗單位把關質量,否則“法規”也是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