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剛需購房者來說,也許一輩子就只買一套房,為了它精力憔悴的研究樓市,最后也未必能“快、狠、準”的下手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幾位買房前輩的錦囊妙計:買房常見十大誤區。這些誤區正是我們購房中需要關注的注意事項,因此需要格外小心。
誤區一:買漲不買跌
在樓市,永遠沒有頂和底,很難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能漲多少或跌多少。一般來說新區潛力大風險也大,就像防城港的港口區,前幾年炒得很火,現在還不是一片“鬼城”,房價也未見漲多少,這樣的片區就要注意了,所以樓市如股市,在別人恐慌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貪婪,在跌的時候買,在漲的時候賣。才不會白白浪費自己的血汗錢。
誤區二:不研究國家政策 著急出手
經歷過2007年房市瘋狂大起大落的人應該知道,如果政府不出手,深圳的房價估計要炒到3萬元/平方米。所以房價還是跟政府政策有很大關系,買房前每天看一點新聞,時刻了解實時政策,在政策鼓勵而且放松的時候買,政策控制開始收嚴的時候密切觀望。2015年國家樓市寬松政策頻出,現在買房或許正是好時期。
誤區三:攢夠錢再買
買房一定程度要掌握竅門,如果沒有還貸的壓力,首付越低越好,月供越長越好。普通老百姓能夠“套”到國家貸款的機會就是房貸了,第一次購房利息又是如此優惠,多余的錢可以拿去做投資,投資所回報的完全可以抵過銀行的利息,要不然一直攢錢,等你攢好了,房價又漲了,錢又不夠了。
誤區四:被動炒房
很多上班族覺得自己辛苦多年還不如炒一套房一轉手賺得多,于是也忍不住加入了炒房的隊伍。殊不知炒房是一個很專業的活,因為房子變現手續復雜、稅費繁多、周期長,碰上調整或者你的眼光不準,你就很難脫手,最后只能被動的“炒房炒成房東”。如果非要參與房產投資,可以選擇參加房產理財俱樂部,讓專業人士幫你賺錢,回報也比較穩定。
誤區五:迷信專家學者
專家到底為誰說話,看他所處的環境就知道了,例如政府機構的專家,多數言論只是紙上談兵,或是開發商贊助某些研討會,高額聘請的一些專家,這些專家收了錢還為老百姓說真話?所以非要取經的話,還不如聽一些真正走在實操前線的前輩一些建議。
誤區六:買房一次性到位
一次到位只是一個“算命式”的想法,中途任何可能都會出現,如果經濟條件好了,你肯定會改善居住條件,如果你經濟不好,而房子漲值了,為什么不可以賣掉換取資金來發展個人事業?建議最多只做5~8年的打算。5年以后會有什么變化,永遠沒人知道,好或者壞一定會超出你現在的盲目想象。
誤區七:誤信廣告語
很多老百姓獲取購買信息的渠道來源于樓盤的各種廣告。殊不知房地產廣告是開發商雇傭寫手炮制的“美好愿望”,這個愿望能不能實現,主要的是取決于開發商的實力和良心。所以買房要到現場去實地調查、走訪、分析,找可靠的專業人士請教,找老業主了解真實現狀。
誤區八:只買便宜不買貴的
一些購房者買房時,往往貪圖便宜(當然資金特別緊張的除外),但是對于房地產市場:便宜的可能會越來越便宜,貴的可能會更貴。所以如果資金允許,一定要買繁華地段或政府重點規劃的地段,無論是未來增值還是轉手都容易。
誤區九:買房不如租房
租房還是買房,這是困擾年輕購房者的一個重大問題。有人算過一筆經濟賬,認為租房比買房更劃算。但是算經濟賬的同時,卻忽視了家和房子帶給人們的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是租房不能企及的。因此,如果手頭資金已經夠買首付的,那么在租房和買房這個問題上,小編建議還是買房吧。
誤區十:用現在的眼光看未來
很多老百姓遇到通貨膨脹就跟著恐慌,現在好的未來不一定好,但20年前的錢能和今天比嗎?所以對于房子所處地段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現在很差,只要清楚其規劃,就不要擔心。買房自住更是一種投資,要投資就一定有風險,如何把風險最小化,把價值最大化,這是每一個要買房的普通老百姓要靜下來思考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