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歐盟宣布,將從6月6日至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此后該稅率將升至47.6%。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主要針對晶硅太陽能領域。對薄膜太陽能企業來講,卻是全新的發展契機。日前有專家指出,薄膜太陽能將成為未來光伏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
肇始于去年9月的歐盟光伏“雙反”裁決投票結果將于6月5日公布,中國光伏產品或將面臨高額反傾銷稅,但此次歐盟“雙反”調查主要針對晶硅組件,薄膜產品未受波及。據專家分析,這將成為薄膜光伏企業的一次機會,未來的光伏產業將走上薄膜化、柔性化的道路。
行業新出路
在目前光伏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歐盟征稅建議案的出臺,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各成員國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薄膜技術也將成為光伏行業發展的突破口。
薄膜太陽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中國對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扶持以及歐盟對華光伏“雙反”的外部壓力,均為薄膜太陽能領域的企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機,預計薄膜太陽能企業的投資回報將日益強勁。
雖然中歐談判仍在緊密進行中,但近年來歐美對中國多晶硅光伏產品反覆“下手”,或標志著光伏行業無論是技術發展或是投資重點,已處在由晶硅類產品到薄膜產品的轉捩點。專家分析,目前,國內部分光伏企業的薄膜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準,因此給國內光伏企業由“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智造”帶來了機遇,也為光伏行業的未來發展開辟出新的“藍海”。投資者宜留意關注太陽能板塊不同技術取向企業的應對之道。
技術優勢凸顯
分布式發電是國外光伏應用的主流模式。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統計,德國、意大利等許多歐洲國家的分布式應用已達80%以上。在這些光伏發展更為成熟的市場,光伏企業的技術研發早已轉向應用優勢更為明顯的薄膜路線。
科研和應用實踐表明,由于薄膜太陽能具有可透光、可調整色彩、可采用柔性襯底、可彎曲、可粘貼安裝、可弱光發電等獨有特點,薄膜太陽能組件可廣泛應用在包括BAPV(光伏建筑)與BIPV(光伏幕墻)在內的分布式發電中。
過去,市場對薄膜太陽能技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解,認為其成本高、轉化率低,但薄膜太陽能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近年的高速發展,已突破多項技術難題,成本快速下降,轉換效率上升強勁。如漢能太陽能集團,近年來在生產工藝、生產線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既提升了薄膜技術的轉換效率,又大大減低了氣體用量,使得客戶光伏組件每瓦總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大幅增加了整線的生產能力,并促進了公司毛利率的提高。在晶硅太陽能市場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漢能太陽能搶先布局,利用在薄膜太陽能光伏設備、組件及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優勢,開發并占據市場份額。
南開大學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專家孫云教授向記者表示,提升轉化率、降低每瓦成本將是光伏未來發展的兩大主題。薄膜電池材料消耗少、制備能耗低、組件生產可在一個車間內完成,成本優勢明顯。如果薄膜電池組件效率與晶硅電池相差無幾,其性價比將是無可比擬的。在柔性襯底上制備的薄膜電池,具有可卷曲折疊、不拍摔碰、重量輕、弱光性能好等優勢,將來的應用前景將會更加廣闊。又有行業專家介紹,由于薄膜太陽能具有可透光、可調整色彩、可采用柔性襯底、可彎曲、可粘貼安裝等獨有特點,薄膜太陽能組件可廣泛應用在包括光伏建筑與光伏幕墻在內的分布式發電中。同時,薄膜光伏還具有弱光回應性強的優勢,即便在陽光不太強的早晨、傍晚或者陰霾天氣,也會有穩定的電力輸出。
仍需多方支持
盡管薄膜光伏優勢明顯,應用范圍廣泛,且不受歐盟“雙反”裁決結果的影響,但從整個光伏行業產能來看,薄膜占比目前不到20%。國內選擇薄膜路線的光伏企業不多,主要是受限于技術、資金和人才三個發展高點。
孫云教授認為,“作為新能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光伏發電被寄予了厚望,人們希望這種永續的清潔能源形式能夠幫助中國緩解環境污染,擺脫高度依賴傳統化石能源的局面。這在遭受連續霧霾天氣肆虐的這個春天里是一個熱門話題,可以看到政府、企業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日前,國務院、國家電網等部門對光伏分布式發電支持政策的出臺,有力的支撐起國內光伏太陽能的市場空間。而薄膜太陽能在分布式應用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
孫云教授同時表示,國家應該給予新技術培育以更多支持,因為技術進步、轉化率提高是促進薄膜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國家應當建立合作共享機制,企業需要真正地跟科研機構合作,科研機構也應當為工業界服務,雙方的技術力量應該融合在一起,共同攻關。在這方面,德國有很成功的案例。德國Würthsolar(Menz公司前身)的銅銦鎵硒電池技術來自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而斯圖加特大學的技術則源于美國波音公司。美國波音公司最早研發了銅銦鎵硒電池的共蒸技術,是美國政府提供的科研經費,要求波音公司對外開放,甚至允許參觀者拍照。斯圖加特大學從波音公司學到了共蒸技術制備銅銦鎵硒薄膜電池技術,并在實驗室研發成功,并與德國氫能與太陽能工程中心(ZSW)合作開發中試,最后由ZSW與Würthsolar公司完成生產線的開發,而生產線上遇到的問題又會拿到斯圖加特大學來研究。這是一個產、學、研結合的范例。
晶硅主流地位難動搖
晶硅電池已經實現了壓倒性的規模化生產,而且在轉換效率等核心技術指標上仍有很大優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市場主流。
“晶硅電池的效率每年基本上按照0.5個百分點在提升,其市場份額占到了85%以上。”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賈銳告訴記者,“即便按照5%的市場份額逐年衰減,晶硅電池也至少還能維持8~12年的主流市場地位,更何況目前還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發生。”雖然傳統工藝效率的提升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但是新技術層出不窮,如選擇性發射極加上新的背面處理技術,產業化效率高達19.3%。賈銳強調,雖然晶硅電池目前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薄膜電池的發展也絕不是一帆風順。
漢能全球研發中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丁建表示,目前晶硅電池以外的15%市場份額基本由薄膜電池包攬,硅基薄膜電池的比重約為10%,CIGS和碲化鎘等類型薄膜電池的比重約為5%。但是我們知道,漢能薄膜電池的路線是硅基薄膜電池,其缺點在于轉化效率低、壽命短。漢能走硅基薄膜路線走不通,更不可能轉投競爭已經異常激烈的晶硅市場,那么只能選擇更新的薄膜技術。漢能收購的Solibro公司是全球CIGS薄膜電池第二大廠商,雖然轉換率較高,但CIGS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技術,其最大的困難就是銅、銦、鎵、硒四種元素控制起來非常困難,且銦為稀有元素。因此即便CIGS技術前景可待,相比已經具有成熟商業模式的晶硅電池,若干年后其能否成為主流技術還很難說。
盡管從長遠來看,薄膜電池有望成為光伏電池技術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晶硅電池已經實現了壓倒性的規模化生產,而且其在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等核心技術指標上仍有很大優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市場主流。“經常有人說國內還是沒有掌握多晶硅的關鍵技術,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在接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個產業的情況看,如果沒有技術的突破和領先,也就不可能發展到目前的程度。”呂錦標強調,在困難時期,我們更要堅定地繼續往前走,把潛能發揮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