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興盛于中、晚唐時期,五代時期開始衰落。作為曾經楚國的首都,長沙是浪漫的楚文化薈萃之地。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王墓器物,更是名震寰宇。長沙窯器造型及紋飾獨特,變化多端,正是繼承了這楚文化的精華。
唐代長沙窯其實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才被發掘出土。根據史載,長沙窯是在其近郊岳州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在唐以前燒造的岳州窯器并不帶色。長沙窯的特點便是成功地燒造出釉下褐綠紋飾,并以模印貼花、堆塑、鏤刻等技法做成器物的裝飾。因此,長沙窯器在中國陶瓷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一、長沙窯的燒造工藝
中國陶瓷的燒造有三個進展的過程。最早燒制成功的是始于東漢的青瓷,然后再有白瓷的出現。以顏色釉燒造紋飾的還是始于唐代,而這些釉的帶色是以銅或鐵的金屬氧化物在高溫燒造時變化而成。唐三彩和長沙窯器都是利用這種技法燒造而成。
銅或鐵在氧化氣氛中各自焚化成綠色的氧化銅或褐色的氧化鐵。長沙窯乃是在唐代惟一能成功燒造出釉下褐綠彩交流的瓷器,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突破。
長沙窯依山傍水, 工匠利用山丘坡度的自然形態挖溝建筑龍窯,以便充分利用窯爐坡度的自然抽力,而不需要較高的煙囪,窯內氣流和溫度可以自然上升。
長沙窯產品大多是以轆轤輪制為主,手捏制成。有雕刻、鏤空、堆塑、范模等手法。
從陶瓷殘片的胎釉化學成分及燒造情況推算,燒成溫度是攝氏1200度(±20度)或1270度(±20度)。
釉和釉彩中氧化亞鐵多過氧化鐵,可知當時產品大多采用弱還原焰燒成的。
長沙窯陶瓷所使用的原料含70%左右的氧化硅,屬富氧化硅原料,含鐵1.5%。做釉以磷灰石為熔劑,以銅、 鐵等礦石作釉彩著色劑。
產品燒成大多有偏生燒現象,瓷胎斷面較粗,無半透明性, 吸水率2-7%,氣孔率大于10%,釉層易出現龜裂,用現代分類法應歸屬于炻器(Stone Ware)類產品,或稱半陶半瓷。
二、“黑石號”沉船的長沙窯器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灣發現的唐代沉船“黑石號”,共裝有5萬多件長沙窯瓷器。有許多由于完善的包裝在陶甕里,完美如新。
在這5萬多件長沙窯器里,我們很驚奇地找到了不少帶藍色紋飾的器物,讓人以為這又是一批唐青花器出現了。同時,也在同一批出水的瓷器里找到許多紅色紋飾的長沙窯器。
青花的主要燒成元素是氧化鈷,但科學測試的結果卻證明國內出土的長沙窯器并不含鈷料,因此“黑石號”沉船的長沙窯器也應不例外,特別是這些藍釉的發色在表面帶有松石綠的色調,釉面上還有一層粉末狀的覆蓋物。
在唐代,鈷料多由中東的波斯等地進口。古埃及常用鈷燒成藍玻璃。但在唐代燒造青花的技巧還不成熟,因此迄今為止在國內還無法找到完整的唐青花器。雖然在黑石號沉船上找到三個完整的青花盤子,是河南鞏縣的產品,那數目還真是太少,而仍成稀品。那長沙的藍釉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長沙藍釉器之謎
在銅釉中如果滲有高分量的磷酸鹽,而氧化鋁的成份又低,那在高溫燒成后表面釉色總泛上青藍的色調,而過去還當這是鈷料燒成的。長沙窯像中國其它瓷器,常就地采用漫山遍野的鳳尾草作為釉料,鳳尾草含氧化鈣,又帶有磷酸鹽,在燒成后銅釉的紋飾便帶松石綠的色層。
含氧化鈣多的釉水也稱石灰釉,在高溫中燒成透明的松石綠表層,但石灰釉在高溫中的黏度低,容易流淌,因此不好控制。在這種乳濁白釉中加入銅釉,高溫燒成便更容易燒成藍釉,與銅綠相輝映而成松石綠或孔雀綠。但由于釉的流淌強而不易成色,這就說明了長沙窯的藍釉器為數不多。藍色的形成并不是釉料所致,而其實是一種光線反射的藍,這種藍釉器常被誤認為火度不夠的畸形產物,但這類變態的器物因為稀有及美麗,卻為收藏家所鐘愛。在藍釉中的乳濁物是磷酸鹽造成,在冷卻過程中磷會把釉中的鈣與硅分隔成不可相熔的兩層;铮瑓s又膠化成一體的“玻璃中的玻璃”,這種現象在陶瓷科技上又稱為“液液分相釉”。對長沙窯器來說,這兩種液相中,一為氧化鈣,是相連成連續性的液漿,而另一液相則為氧化硅,是包含在鈣的液漿中的無數孤立顆粒。這些小顆粒都很微細,直徑不到0.08微米(um),比光波中藍光的波長(0.4-0.5微米um)還細,由于光波中的干涉作用,便析出一股短波光譜中的藍色的光,使得長沙窯器的釉中泛藍而看似藍色的顏料。這種原理就像列理(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現象。天空的藍,就是因陽光在透過大氣層的水蒸氣分子時,由于這些分子微粒細小,而陽光以大角度散射到地面的光線,根據列理定律,常以短波長的光譜為最有效,也就是藍光那一端,因此天空常呈現一片蔚藍。
上述這種長沙窯器的液—液分相釉具有特定的化學組成范圍,主要特點是含硅多,含鋁少,而磷含量也比較高,在燒成后以較慢的冷卻速度降溫,會分離成兩個成份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無數孤立小液滴形成分散于另一個連續性的液漿里(就好像油和水,互不交溶,但一搖晃,油便在水中散成孤立的顆粒狀)。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小于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因此波長更短的藍光容易受到散射。中國歷代高溫釉中有不少屬于液—液分相釉,例如長沙窯、鈞窯、龍泉、天目及吉州窯,都帶有明顯乳濁感和藍色乳光現象。鈞窯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在陶瓷科技分析上也把這種藍釉乳光的現象稱為窯變。窯變釉的產生則建立于液—液分相的成功。因窯變產生藍光須具備以下條件:
1)釉層要厚;
2)適度溫度燒成后慢速冷卻;
3)乳濁相(由磷酸鹽化鮮而成)誘發液—液分相;
4)在分相液中的孤立小液滴必須小于1微米,而釉中多硅少鋁。
長沙窯的紋飾,只有在燒造時符合這四個條件,才能轉藍,而且藍光都集中在厚釉的地方。
如果提高燒成溫度或加快冷卻時間,釉中的分相小液滴逐漸回熔,孤立相和連續相合而為一,分相釉變成了透明釉,那就不再泛出藍光了。
藍色常令人聯想起深不可測的大海,而對長居沙漠之中的中東人來說,藍色的大海令他們心馳神往,因此他們對藍色情有獨鐘。長沙的窯工抓住了中東顧客的心理,因此盡量燒造藍釉的器物以作競銷。最出名的例子便是一個執壺,由藍色與褐色的聯珠紋串成連綿不斷的圓圈,頗似波斯地毯的構圖。很明顯,燒造藍釉器是窯工們以窯變法嘗試燒造成的。所以藍釉器應當被珍賞而不該當成燒造失敗的廢品。
四、長沙銅紅釉之謎
中國陶瓷用銅作為紅色釉彩的著色劑最早見于唐代的長沙窯。在長沙窯的遺址中發現帶有紅彩的瓷片,但數量很少。有些長沙窯綠彩的邊緣部分也會出現紅彩,還有些綠彩中存在著肉眼不易分辨的紅色斑點或流紋。
銅紅彩對氣氛、溫度、銅含量等工藝因素極為敏感,只有在這些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銅紅,若稍有偏離,就得不到真正的紅色或紅色根本不出現。長沙窯銅紅彩的出現說明當時窯爐內某些部位的溫度和氣氛條件有時還比較合適,但由于還不能完全掌握這些條件并加以有效的控制,故銅紅彩燒成功的很少,多數帶有偶然性質。
盡管如此,長沙窯的窯工首先發現了銅紅,并有意識地進行試驗,所以銅紅釉的起源應歸功于他們。唐代以后,又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探索,到宋代時河南的鈞窯才初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燒造技術,開始大量生產帶有紅斑或紫紅斑的鈞瓷。
這次在“黑石號”沉船上竟然發現了為數不少的紅釉紋飾器物,紋飾顏色鮮紅亮潤,真個令人大跌眼鏡。
銅的著色劑在釉料中若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火窯)氣氛中燃燒,會燒成氧化銅的綠彩。但如果銅在還原(即缺氧情況)氣氛中燃燒,則會成為帶紅色的氧化亞銅或銅離子。宋代的鈞窯,也許窯灰掉落在胎體上,而窯灰中的銅雜質在窯里密燒時偶然還原成紅斑,成為鈞窯的一大特色?闪钊顺龊跻饬系氖窃缭谔拼,長沙窯工便已有意識的燒制成功紅釉器,改寫了中國陶瓷紅釉燒造的歷史。銅紅的產生,和燒窯條件息息相關。長沙窯是建在斜坡的龍窯里燒制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松木燒得猛,升溫快。因此在火膛口一燒,便順著強風往窯里涌入,由于風的拉力,使得窯里出現段落性的真空,更因升溫快而使得窯膛內充塞濃煙、灰燼飛揚,在悶閉的熏煙里氧氣供應不足,因此長沙窯器里的氧化銅便被還原為紅彤彤的氧化亞銅或銅離子。紅釉器的燒制技術還是要延至14世紀以后的元明時代才基本上被窯工掌握。即使如此,一件燒得成功的明代釉里紅器物在國際拍賣市場上還是喊出天價。
因此,“黑石號”沉船上有限數量的紅釉長沙器的確是為陶瓷史上掀開了新的篇章。
五、長沙窯中的宗教紋飾
唐代長沙窯陶工們也以釉下彩描繪了鳥、魚、龍、鹿、蔓草紋、樹木山水,以及許多伊斯蘭教的可蘭經經文書法。其中一些紋飾如摩羯(魚形)、鐘及桫欏樹又是佛教的代表。其描繪手法簡潔自然,生動有趣,很好地融合了兩種宗教的精神,均衡而不沖突。
在“黑石號”沉船上發現的長沙窯特殊紋飾與國內出土的相比較,更有其獨特之處,略述如下:
。ㄒ唬、佛教的紋飾
佛教早在西漢便已傳入中國,到了唐代更為鼎盛。我們在“黑石號”沉船上發現許多繪上“”字和鐘形的圖紋,或是模印貼花堆塑:
1)蓮花:作為佛教的象征,黑石號沉船上的長沙碗,繪上各種形狀的蓮花,有工筆精細繁復的,有抽象流線圖騰式樣的。
2)桫欏樹(學名:Cyathea Spinulosa):桫欏的形象,常以模印貼花堆塑在執壺的肩部。桫欏是史前就已生長的樹蕨,是活的生物化石。它的葉子深綠色而呈鋸齒狀,初長時常成弓形,其細瘦的樹干可長至20尺之高。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兩株桫欏樹下涅磐的,因此桫欏被當成佛教的圣樹,在紋飾上常以籠狀的籬笆圍起,免其遭破壞。
3)摩羯:是龍頭卷鼻的魚形神話動物,應是菩薩的坐騎,喜張開大口,希望能銜住大眾以宣揚佛理。
4)獅形模印貼花或浮雕:也常在執壺上出現,代表佛祖誦經時聲音響徹云霄,有如獅子大吼。
5)靈芝或云朵的紋飾:代表長壽,也是佛門的如意象征。
(二)、伊斯蘭教的紋飾
為了迎合中東國家回教徒的審美習慣,長沙機靈的窯工們巧妙地把可蘭經的書法繪成紋飾,許多碗具也畫上回教徒崇尚的幾何圖形,是“黑石號”沉船里大量器物的主要特點:
1)抽象的幾何圖形在“黑石號”沉船上的長沙窯器上多見,準備遠銷到阿拉伯市場。在一些執壺上,藍褐色的瓔珞紋呈聯珠狀圈圈相繞,同時長方形或菱形圖案也多見,很像典型的波斯絲織地毯上的花紋。卷草紋或旋轉紋以線條描就,表示一種動力。還有煙花紋更表達節日快樂的氣氛;亟掏讲辉S膜拜偶像或任何動物形象,因此以幾何圖形為代表。大概這就是為什么清真寺里一片空蕩蕩,就只有墻上繪有幾何紋飾的原因吧。
2)阿拉伯可蘭經常以歌頌其真主阿拉的文字以生動的圖形繪在器物上。
3)椰棗的圖形常以模印貼花堆塑出現在執壺肩上。椰棗在中東國家多有種植,而椰棗的果實如棗,甜而多汁,是當地人民所愛吃的美食,也是他們的農產經濟來源之一。長沙窯陶工投其所好,畫上此樹以促銷產品。一般人不察,常把紋飾上的棗子當葡萄,殊不知椰棗的羽狀復葉與葡萄的巴掌形開裂的葉片是迥然不同的。
六、結語
“黑石號”沉船的發現揭開了唐代中國與中東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經商的謎底,讓我們對唐代的經商途徑大開眼界。至今,這是在亞洲印度尼西亞海域里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條沉船。它揭露了中國與中東國家早在1200年前就已頻密的接觸,在商業上的交往更是大放異彩。這批“黑石號”沉船上的6萬多件貨品不單具有可炫耀的歷史價值,更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批沉船的貨物現已落戶新加坡。不久,新加坡將建一座“新加坡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并將沉船的貨品長期展覽,以供世人一睹這批世界級的文化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