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個銘記歷史、砥礪奮進的重要節點,《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深刻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對于佛山陶瓷產業而言,這一精神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當下轉型突圍、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偉大抗戰精神:佛山陶瓷產業的“根”與“魂”
佛山陶瓷,源起唐宋,興盛于明清,是中國陶瓷史的“活化石”。從石灣公仔的匠心傳承,到現代建筑陶瓷的全球領跑,這座“陶都”的發展史,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同頻共振。抗戰時期,佛山陶瓷人雖身處戰火,仍以“寧碎不屈”的氣節守護技藝火種——窯工們冒險轉移珍貴陶模,老匠人手刻“實業救國”于坯體,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基因,早已融入佛山陶瓷產業的血脈。
今天,當佛山陶瓷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聚集超1000家規上企業(2024年有關機構數據),當“佛山制造”的瓷磚鋪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更需銘記:產業壯大從來不是孤立的經濟現象,而是國家發展的微觀投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佛山陶瓷企業的發展,必須始終與國家戰略同向而行。
二、全國統一大市場:陶瓷產業升級的“東風”與“舞臺”
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臺以來,破除地方保護、優化要素流動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為佛山陶瓷產業打開新空間。過去,陶瓷行業受限于區域壁壘,部分企業曾陷入“低價內卷”的困局;如今,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標準統一、質量升級,倒逼企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制勝”。
以佛山石灣為例,當地龍頭企業東鵬控股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原本分散的區域經銷商網絡整合為“全國倉配一體化”體系,物流成本降低15%,終端響應速度提升30%;蒙娜麗莎集團聯合高校攻關“低碳陶瓷”技術,其“薄型陶瓷板”產品憑借全國統一的質量認證,成功進入北京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打破了高端市場“進口依賴”的局面。這印證了一個真理:只有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大舞臺”上,企業才能真正檢驗實力、錘煉競爭力。
三、以抗戰精神為帆,向“陶瓷強國”目標破浪前行
抗戰精神的核心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對佛山陶瓷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在轉型壓力下保持戰略定力,在全球競爭中錨定創新方向。
一方面,要厚植“實業報國”的情懷,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面對“雙碳”目標,佛山陶瓷企業已率先行動:新明珠陶瓷投資10億元建設光伏陶瓷瓦生產線,將傳統建材與新能源結合;歐神諾陶瓷研發“零碳燒成”技術,通過氫能替代煤炭,單噸產品碳排放降低40%。這些實踐,正是“把企業發展融入民族復興”的生動注腳。
另一方面,要以“視死如歸”的勇氣突破“卡脖子”技術。長期以來,陶瓷高端裝備依賴進口,制約產業升級。近年來,佛山陶瓷機械企業如科達制造,聯合華南理工大學攻關“大規格陶瓷板材智能成型裝備”,打破意大利企業的長期壟斷;陶瓷墨水企業道氏技術自主研發的“納米級色料”,讓中國陶瓷的色彩表現力躍居全球前列。這些突破證明:只要敢于“亮劍”,就能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佛山陶瓷產業的征程遠未結束。從“制造”到“智造”,從“本土品牌”到“世界標桿”,每一步都需要偉大抗戰精神的滋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強調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佛山陶瓷企業當以抗戰精神為旗,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用更優質的產品、更強勁的創新、更深厚的情懷,為中國從“陶瓷大國”邁向“陶瓷強國”貢獻力量——這,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