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盛夏的熱浪裹挾著行業的低迷涌來,佛山陶瓷產業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傳統銷售淡季與經濟下行周期的疊加,讓市場的寒意更顯刺骨——展廳里的客流量稀疏了,倉庫里的庫存周轉慢了,曾經支撐行業高速增長的“規模紅利”正在消退。但危機從不是終點,而是產業進化的起點。此時的佛山陶瓷,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用新思維打破舊范式,用新行動重塑新生態,在“雙淡”中淬煉出穿越周期的硬核能力。
這場自我革命的起點,是對“需求之變”的清醒認知。過去二十年,佛山陶瓷的成長邏輯清晰而強勁:依托產業集群的成本優勢、技術創新的迭代能力、渠道網絡的覆蓋效率,迅速占領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但當消費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功能性滿足”升級為“價值共鳴”,傳統的“生產-銷售”單向鏈條已難以為繼。消費者不再滿足于一塊“好用的瓷磚”,而是需要一套“有溫度的空間解決方案”;經銷商不再滿足于“賣貨賺差價”,而是期待“與品牌共同成長”的長期收益;行業也不再滿足于“規模擴張”,而是必須回答“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雙淡”的本質,正是舊需求退潮與新需求萌發之間的陣痛,是產業必須經歷的“成長痛”。
自我革命的關鍵,在于以“四大創新”重構產業競爭力。產品創新要跳出“參數內卷”的陷阱,從“材料供應商”轉型為“空間美學服務商”。一塊瓷磚的價值,不再局限于硬度、耐磨度等物理指標,而要成為連接家居風格、生活場景、情感表達的載體。它可以是北歐風的清新格調,可以是新中式的文化韻味,甚至可以承載用戶對“可持續生活”的理念認同——產品的邊界,由此從“工業品”拓展為“生活方式符號”。
服務創新要打破“一錘子買賣”的慣性,構建“全周期陪伴”的服務體系。從售前的空間設計咨詢,到售中的施工指導,再到售后的維護升級,企業需要成為消費者的“空間顧問”。這種服務不是簡單的“增值服務”,而是通過深度參與用戶的生活場景,建立情感聯結與信任基礎,讓“佛山陶瓷”從“產品品牌”升維為“生活品牌”。
營銷創新要告別“流量收割”的短視思維,轉向“價值共鳴”的長期主義。當信息爆炸讓廣告效果持續衰減,消費者對“說教式營銷”的免疫力不斷增強,品牌需要用更真誠的內容、更有溫度的敘事,傳遞自身的價值主張。它可能是一場關于“匠人精神”的紀錄片,可能是一次關于“綠色制造”的工廠開放日,也可能是用戶分享的“我家客廳的故事”——營銷的本質,是讓品牌與用戶在精神層面同頻共振。
模式創新要重構產業鏈的協作邏輯,從“各自為戰”轉向“生態共生”。佛山的產業集群優勢不應局限于生產環節,而要向設計、物流、金融、售后等領域延伸。通過搭建開放平臺,整合上下游資源,企業可以從“單一制造商”轉型為“生態組織者”:設計師可以共享創意庫,經銷商可以獲得供應鏈金融支持,消費者可以參與產品研發共創。這種模式創新,不僅能降低全行業運行成本,更能激發群體創新的活力。
站在“雙淡”的節點回望,佛山陶瓷的輝煌從未依賴外部環境的順遂,而是源于一次次主動破局的勇氣。今天的自我革命,不是被動應對危機的應激反應,而是主動擁抱變化的戰略選擇。當產品更有溫度、服務更有深度、營銷更有態度、模式更有廣度,“佛山陶瓷”終將在行業低谷中站起,以新氣象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這不僅是產業的突圍之路,更是中國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的生動注腳。(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